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7 08:50:00
提到相机的白平衡,大多数认为很简单,很容易使用,特别是摄影初学者。因为它用起来和滤镜的感觉差不多,无非就是多数场景选择自动白平衡,想要“特效”选择不同场景的白平衡。对于如何手动设置白平衡,或者如何让相机准确判断白平衡,处于不需要、不了解、用不上的状态。然而,对于白平衡的理解仅限于此的话,将会限制你的摄影水平,无法精进审美能力。
(篇幅超过5000字,写了一星期,没时间看的建议收藏慢慢看,喜欢的亲们别忘了点赞+关注+收藏+转发。)
好啦!话不说进入正题,回答好以上问题的重要前提,必须是从“自然审美”的角度出发的,换句话说,假如你就是喜欢“蓝皮肤,黄眼睛,绿天空”等非现实非自然主义的色调。那么白平衡好像跟你没啥关系,你就往你想要的色彩调就完了。
白平衡的英文为White Balance,直译就是白色还原,基本概念就是“不管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还原为白色”,对在特定光源下拍摄时出现的偏色现象,通过加强对应的补色来进行补偿。
数码相机所谓的白平衡,是通过对白色被摄物的颜色还原,进而达到对其他被摄主体色彩准确还原的一种手段。是一种数字图像色彩计算方法。
白平衡主要就两个作用:
色温是表示光线中包含颜色成分的一个计量单位,可以简单理解为温度的颜色。从理论上说,黑体温度指绝对黑体从绝对零度(-273℃)开始加温后所呈现的颜色。黑体在受热后,逐渐由黑变红,转黄,发白,最后发出蓝色光。当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黑体发出的光所含的光谱成分,就称为这一温度下的色温,计量单位为“K”(开尔文)。
在摄影中,某一光源发出的光,与某一温度下黑体发出的光所含的光谱成分相同,就称为某K色温。如100W灯泡发出的光的颜色,与绝对黑体在2527℃时的颜色相同,那么这只灯泡发出的光的色温就是:(2527-(-273))K=2800K。(-273为绝对零度)
大白话讲,色温就是以温度的度量单位来记录颜色的程度的。太阳的外部温度约为5500k。这个光的色温颜色,也是白色的,这也是白天拍摄的常用色温值。
要注意的是,色温是物理上的温度,从我们的情感上来说,橙色红色给人感觉温暖,蓝色给人感觉寒冷。但从色温的定义来看,红色橙色是温度较低的黑体发出的颜色,而温度高的黑体颜色反而是蓝色。
扩展知识:这个时候你也应该学会了调整燃气灶火焰温度的方法了。当你家煤气灶火焰的光是偏向黄色的时候,说明煤气火焰温度低,偏向蓝色的时候,说明煤气火焰温度高。应该尽可能的让煤气灶火焰温度成淡蓝色,!这样温度最高,做饭最快。
但好多小伙伴应该发现,相机拍摄前设置白平衡,降低色温值,照片会偏冷,加色温值照片会偏暖。和上面的定义完全相反。实际上,这种调节只是告诉相机画面偏冷还是偏暖,相机会自动反方向增减色温值。比如你降低色温值时,相机收到了画面偏暖的指令,自动提高画面色温值,使得画面偏冷。反之亦然。
白平衡设置是为了还原物体固有色,或者达到某种特殊效果的。
完整的白平衡调节。总是会有两个调节选项,一个调节黄-蓝平衡,通常叫色温(Temperature),一个调节绿-品红平衡,通常叫色调(Tint)。这两个方向互相配合,才能对任意光线条件下拍摄的照片进行白平衡的调节。达到还原本色和满足特效的目的。
因此,调节色温,可以认为是在调节白平衡。
但要是要说调节白平衡,就是在调节色温。这是不准确的。因为调整色调,也可以认为是在调节白平衡。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绿色和品红色在大自然中作为主色调出现的几率比较低。二是在灯光使用中,也很少使用这两个颜色作为照明色(我能想到的只有红绿灯中的绿灯,和蹦迪中的灯光),这就导致绝大多数的摄影场景中,出现绿色和品红两个方向上的偏色情况较少。多数情况下只需要调整色温,就能达到还原白平衡,显示固有色了。
在主观感受上,认为调节色温影响的是画面的冷暖偏向,而调节色调影响的是画面的色彩偏向。
因此色调的使用频率是不如色温工具多。而且,都需要调整时,我们也最好是先调整色温,达到满意的冷暖画面。再调整色调(或者说微调色调),达到理想的色彩显示。假如先调整色调的话,色温可能会导致你对颜色的误判。
首先,得知道最重要的一点,拍摄raw格式照片,白平衡是可以后期无损调整的,可无损调整的是包括色温和色调的。
因此,当你在拍照时,如果以raw格式拍摄的话,没有必要特别关注白平衡情况,特别是重要的瞬时拍摄场景,将白平衡设置为自动模式,让自己专注于拍摄本身即可,后期慢慢调。实际上但凡有后期调整打算的,多数情况下,是不建议浪费太多时间在前期的白平衡调整上的。
其次,白平衡的准确度相对于还原物体本色的准确度来讲的,没有百分百的准确度,只有无限接近,因为人眼对颜色的感受和辨别能力是有细微差别的,如果是色弱的话,这个差异会很大。
最后,想要在拍摄前调整好色温,需要清楚拍摄的场景到底是偏暖还是偏冷。知道不同的色温色调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只有脑海有画面感,才能有策略地做好调整。
了解了以上几点后,希望拍摄jpeg直出的,需要拍摄前调整好白平衡的,分两个方向来解读。一个是调节白平衡让“物见本色”;一个是达到想要的艺术效果。
这是绝大多数摄影师坚持使用的设置。这样就是允许相机为给定场景选择最佳白平衡和色温设置的调整。数码相机最擅长从3200(钨丝灯)-6500K(日光)找到正确的白平衡。换句话说,相机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温暖的室内和日光白平衡之间的最佳色温,这是摄影师通常使用的光线环境。这一点类似于自动iso。
它适合单一类型光线主导场景的环境。可帮助您更快地调整必要的设置并补偿图像中的最佳白平衡。你处于什么环境下拍摄,选择对应环境的白平衡预设就差不多啦。
当色温超出3200K(钨丝灯)—6500K(日光)的范围,或者光线复杂环境中拍摄,自动和半自动白平衡(预设白平衡)可能会出现问题。这个时候手动设置白平衡是有必要的。
冷色调、中性色与暖色调是画面色彩氛围最为基础的三个类型。
暖色能够给人一种温暖、温馨、和谐的感觉,它能够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等意向,适合表达热烈、明亮、柔和的场景氛围。
冷色调能够给人一种平静、阴凉、寒冷的感觉,它能够使人联想到冰块、蓝天、黎明等等意向,适合表达清新、忧郁、宁静的场景氛围。
中性色调能给人一种安宁、舒适、稳定的感觉,适合表达理性、中立、和谐的场景氛围。
了解不同色温带来的画面表达,有助于更好的调整色温。
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参照物是有讲究的,我们最好选择画面中的中性色(中性色主要有黑、白、灰、金银五种)判断色温冷暖情况,这样更容易准确判断。其中选择顺序建议是白、灰、银、金、黑,因为人最常见的,最容易判断的颜色就是白色是不是“正白色”。没有白色物体时,尽量选择浅灰色。此外,靠直觉判断银、金、黑的色温准确度会差一些,很考验经验和对色彩的判断力的。
白平衡很多时候还会作为图像的“特效”来使用,也就是说通过调节白平衡让画面看起来更“养眼”。
如何用好这个“特效”,关键在于审美能力,得明白什么场景下,什么样的色彩是美的。只有自己能感受的到,判断的清,才能用的好。
调整色温,目的是让画面看起来饱满温和还是单调冷艳,调整色调是一幅作品色彩外观的某种倾向,更强调色彩倾向。
调整色温可以认为是对画面整体的宏观上的改变。你拿起一张图片,整体感觉上在光线分布上是饱满温和还是单调冷艳,可以简单理解为给人的整体印象。包括温暖、白色、清凉或者说阴冷。
调整色调是一幅作品色彩外观的基本倾向,一幅绘画作品虽然用了多种颜色,但总体有一种倾向,是偏蓝或偏红,是偏暖或偏冷等,在明度、纯度、色相这三个要素中,某种因素起主导作用,我们就称之为某种色调。
调节白平衡让画面展现“特效”色彩,这个是没有统一标准的,不同场景不同情绪不同摄影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下面的提到的技巧是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来讲,调整白平衡达到“特效”目的,色温调节讲究一个“更”字;色调调节讲究符合普世审美中的“奇”字(并不是我要咬文嚼字,而是因为这种摄影的“第六感”真的有些不好描述)
假如场景是适用于冷色调,那么就调节画面色彩,让比实际看到的场景更冷一点。反之亦然。
这也是为什么很难在现实世界中看到摄影美景的原因。就是因为摄影之美善于应用“更”的原因。
假如能想象到摄影场景中要展现的奇特色彩。那拍摄前可以进行有意识的调整。但原则上,不应偏离被摄物体“固有色”太远。有点类似于各种滤镜的效果
通常,色温是容易在拍摄前调节好的,因为色温是比较“显而易见”的,在“更”的调节中容易把控。色调调节一般拍摄前期是不太容易把握的,因为调节一种当时自己没见过或者看不到的,符合审美要求的色调是不容易的,因此多数情况下,色调调节建议在后期完成,后期的话还是建议用raw格式调节。
不管是jpeg还是raw,很多软件都可以调节其白平衡的。方法大同小异。需要强调的是,后期调节白平衡,最好选择是raw格式图片调整。具体的办法就不展开细说了,网上一搜一大把,主要方法也就这么两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