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浙江到那曲,跨越4000公里的救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7:4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平 通讯员 鲁青 陈伟斌 来鑫萍

4月2日,经过浙大二院多学科5个多月的联合救治,极重度僵硬型脊柱侧弯患者、藏族女孩央珠顺利出院。 受访者供图

“感谢你们让我能挺直腰板,闪闪发光地站上舞台,去实现当主持人的梦想。”2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院区骨科病房,即将出院的18岁藏族女孩央珠向医护人员深深鞠躬。挺直腰背的她身着藏袍,脸上的笑容绽放。这名曾因130度极重度脊柱侧弯蜷缩在藏袍下的姑娘,如今在浙大二院完成生命蜕变。

央珠的康复之路,也成为浙江与西藏那曲“空中救援通道”成功救助的又一范例。这条跨越了4000公里的救援通道,再次见证东西部协作的温度。

央珠出生在海拔5000米的那曲班戈牧区,先天性脊柱侧弯让她的成长之路布满荆棘:18岁的她身高停滞在130厘米,小学时身形佝偻,初中被迫辍学,心肺功能仅为正常人的三分之一。

但坚韧的女孩不愿放弃梦想,她连续3年站在"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演讲台上讲述家乡巨变,传递民族团结的力量。

当央珠的病情传至那曲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拨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疗援藏“绿色通道”专线。

这是13年前,浙江与那曲开启的一条“空中救援通道”。2012年“浙大二院—那曲名医可视远程会诊中心”开通以来,从成功救治48岁脑出血患者的“云端生命首战”,到建立“5G VR云端模拟共享示教室”培养藏族医护骨干,浙大二院为4000公里以外的那曲编织起一张“数字医疗守护网”。

出院前,藏族女孩央珠(左三)一家为浙大二院送上哈达和锦旗表达感谢之情。 受访者供图

去年10月,央珠转入浙大二院。初见央珠的X光片,连见惯重症的专家们也屏息——胸廓已经严重扭曲成S形,脊柱侧弯130度的锐角危及心肺,且伴随重度剃刀背和脊柱僵硬。

长期侧弯也让央珠处于重度营养不良状态,入院时体重仅27公斤,并伴有重度肺功能障碍以及肺动脉高压。

“手术是挽救央珠生命的唯一希望。”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浙大二院骨科李方财主任医师坦言,“这是一个风险相当高的手术,术中出血、麻醉耐受、术后感染等都可能让她脆弱的心肺功能在短期内进一步受损。我们要改变的不只是外貌,更是挽救她的生命。”

“这类复杂疑难高精尖手术的完成,需要顶尖的临床技术,更是对医院综合救治能力的考验。”浙大二院党委书记王建安介绍。为确保治疗方案的科学性与安全性,浙大二院医务部先后组织6次多学科联合会诊。由李方财主任领衔,集结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营养科、麻醉手术部、综合ICU、康复科等学科资深专家,结合央珠特殊的生理状况与高原体质特征,制定“术前强基计划—术中多维保障—术后功能重塑”三阶段治疗方案,实现从心肺功能训练到营养支持、从手术方案推演到康复路径设计的全周期管理。

在4个月的术前强基计划后,央珠的体重从27公斤增长至33公斤。随后,又经历7小时手术,最终央珠的脊柱侧弯角度得到很好矫正,超过术前预期,人也“长”高了13厘米。

“我在浙大二院的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医护人员对我满满的关心与鼓励。”央珠对自己在杭州5个多月的求医经历满怀感恩,每天的心理疏导让她在陌生环境中倍感温暖。

“从浙江到西藏,从多学科协作的精准救治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关怀实践,这场跨越4000公里的救助,不仅重塑了一位藏族女孩的脊柱,更点亮了她未来的人生。”王建安书记表示,浙大二院始终坚持“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近年来通过医疗帮扶,将优质医疗源源不断输入西藏等西部地区,在守护当地老百姓健康的同时,通过远程医疗、交流学习等手段,培养了一批留下来的医疗人才,已有20多名来自那曲等地的医生来杭州学习交流。

当天,经过浙大二院多学科5个多月联合救治,央珠顺利出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