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7:2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评论员 臧博
岁岁清明,今又清明。
清明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文化底蕴深厚,习俗活动丰富。祭扫、踏青、植树、放风筝,国人用丰富多彩的习俗,表达着慎终追远、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意涵。清明节,也在人们千年的传承中,展示着自己的文化厚度和现代内涵。
文化,有其丰富的体现方式。具体到清明节,人们会发现,清明有诗歌的传承,有民俗的延续,有生命课的回声。
清明,是中国诗歌的节日。从流传下来的清明诗歌中,能读出不同的味道——在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里,能读出清明的悲伤;在吴惟信的“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里,能读出清明的明媚与轻快;在高翥的“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里,能读出古人对生死的豁达;在程颢的“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里,能读出珍惜时光、珍惜朋友的滋味。
清明,是中华民俗的盛典。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融合了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各地既有共通的传统习俗,如祭祀扫墓,也有各地的民俗特色。在长江流域,清明有插柳祈福的习俗,寓意驱疫避邪、身体健康;在北方许多地区,清明荡秋千是历史悠久的习俗,古代被称为“千秋戏”的秋千,寓意千秋万寿、福祚绵长;在江南地区,人们在清明会采艾草、做青团、吃青团,象征家庭团圆美满……不同的民俗形式,让清明保持着旺盛生命力,也让清明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清明,是中国人的生命课。“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春意料峭的时节,站在亲人墓前,人们把自己最深切的缅怀、最浓烈的思念,融入春光、祭与亲人。当生者站在逝去亲人面前,告知生活点滴、诉说内心想法,“家族传承”就从抽象走向了具象。如今,在中原和苏北等地区,依然保留着“添坟”的习俗,通过这种给坟头添土的行为,人们更能理解家族血脉、情感归属,也更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逝水东流,昼夜不休。清明在保留文化厚度之余,如今,也增添了许多现代内涵。
祭扫还是祭扫,只是形式变了许多。许多人不再焚烧纸钱、燃放鞭炮,而是选择更安全文明的鲜花祭扫、电子香烛祭扫;远离家乡的人们,则选择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也有一些人,主动走进烈士陵园,敬献花篮、默哀致敬——清明之际,在歌乐山烈士陵园,重庆的各界人士也进行了盛大肃穆的祭奠英烈活动。可以说,丰富多彩的祭扫形式,让今天的清明少了一些守旧气息,多了一份家国情怀。
踏青还是踏青,人们走得更远、游得更丰富。春风拂面,万物萌发,人们以各种方式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这习俗古已有之。只是,古人的二三人结伴郊游,变成了如今的小长假出行。人们乘动车、坐飞机、自驾,以各种方式去拥抱自然,去旅行度假。许多地方,发现了清明的商机,适时推出了“赏花游”“采茶游”“文化游”等。对重庆和许多地方而言,清明也是难得的“黄金窗口”,能起到拓展文旅版图、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春和景明,清明初候。在充满希望的春天,期待清明的文化厚度能得以传承,期待清明的现代内涵能得以发掘,期待人们在寄托思念、体悟文化中,奔赴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