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中国古代服饰与传统礼制(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观念与发展)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5 10:20:09    


服饰是社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人的地位、身份、场合、习俗等最直观的标志。

在古代,服饰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是社会意识形态与观念的外在表现。

服饰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具有强大而持久的传播力量,并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文化由蒙昧走向开化,由封闭走向开放,服饰是文化繁荣兴盛之重要表现之一。

古人穿着衣服,以适应各种环境变化与功能需要,并显示身份地位。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以衣取人”和“以色取人”的原始宗教意识;

后来逐渐演变成服饰礼仪制度与等级制度等。

服饰是一个社会阶层最直观、最便捷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又是一个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最集中、最清晰的体现。

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从原始社会时期发展至今,历经数千年发展与演变。

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众多的服饰种类及各个阶层不同季节下所穿着的不同服饰。

虽然每个朝代及时期都有其特定时代服饰特点与象征意义,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当时人们生活观念及思想水平等各方面因素,致使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呈现出一种特殊形态。

这种特殊形态表现为中国古代服饰所蕴含礼制思想。

“礼”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国服饰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一、汉服的产生与发展

汉服是从黄帝时期流传至今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又称华服,汉服发展至汉朝时,其主要特征为交领右衽。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用织布来制作衣服,在出土的一些陶俑身上可以发现许多花纹图案。

而在汉代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们能够用布料制作出更加华美精致的衣服。

在秦朝时期,汉服从早期的“交领”、“右衽”演变成为了“对襟”。

后来到了汉朝时期,由于汉代服饰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人们开始逐渐对服饰进行了改造与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大变革期,由于这一阶段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人们在服饰上开始追求简洁与朴素。

而在这一阶段服饰的特点为交领右衽。

在隋唐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服饰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革与创新,这时人们又将“对襟”改为“交领”。

唐朝时期,由于对外交流更为频繁,因此也出现了胡人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款式之一——“胡服”。

宋朝是一个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朝代之一,在宋朝时服装风格趋于保守、内敛、稳重之风,体现出一种理性思维的美。

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对服饰进行了更为大胆且夸张的创新与改革。

而宋朝时期则是汉服历史上又一个空前繁荣、辉煌的时期。

宋朝在服饰制度上与前朝相比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半袖”。

这个制度主要是指在衣服腰部左右两侧各系一条布带打结并用线缝起来、将布带与上衣相连,这样就形成了“半袖”。

二、服饰的色彩

服饰在中国历史上,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之分,而服饰也有尊卑之别。

当时服饰主要用来区分阶层,因此不同阶级的人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颜色。

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随着儒家思想在各个朝代的推行与发展,中国服饰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礼制,而“礼”最早来源于“典章制度”,它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特有的法律制度,而它对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上古时期起中国便开始有了“礼治”这个概念,而随着时间和历史长河的延续,“礼治”不断发展并逐步完善为“德治”。

儒家思想把它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种思想之下,人们对服饰也有了要求。

孔子认为“君子”必须穿着庄重严肃、不能有丝毫污秽;并且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使用黑色和白色等颜色。

孔子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个主张;而且他还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言”这样的说法。

后来在汉朝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丝绸之路出现了。

随着丝绸之路的出现与发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这时在我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饰制度;而且由于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文化的交流,文化之间也开始相互融合、影响。

其中服饰色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秦汉时期已经有了“衣裳”这一说法,而且其意义已经不再是单纯指衣服;而且汉代还出现了“黄”这一色彩。

三、服饰色系的分类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系一般可以分为五种:青色系、黑色系以及红色系。

青色代表着春天的气息,也代表着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青色在古代服饰中所起的作用,是在我们心中赋予了某种意义,使我们能够感受到春天,能够使我们产生愉悦之感。

而在古代绿色是一种被禁止使用的颜色,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就代表着古代统治者所推崇的一种生命之色,认为绿色是代表着生机勃勃之意。

黄色又被称为大地色,这种颜色就如同人们心中对太阳的一种向往,我们相信太阳所散发出的光芒能够照耀到世间万物,这也正是古代帝王希望看到的一种景象。

黑色就如同大地一般,代表着沉郁肃穆之意,而这种颜色与大地的颜色比较相似。古代统治者也喜欢用黑色来对自己进行包装,使自己在不同场合下都能够拥有尊贵之感。

红色代表着喜庆与热情,而红色在古代也是人们心中最为喜爱的颜色。在古代红色被认为是“吉色”、“国色”,而在这些色彩中还有一个是黄色系所不能使用的颜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色”当中的黄色系。

这种颜色与古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思想相符合,所以才会被赋予了这样一个名字。因此它被称为正色。

中国古代服饰颜色搭配中也有很多是需要根据传统礼仪所规定的颜色进行搭配才能够使得整个人看上去更加得体大气。

例如在古代服色搭配中以绿色为代表的青色属于中正之色、以黄色为代表的黄色属于尊贵之色、以红色为代表的红色属于喜庆之色。

四、服饰颜色的选择

古代中国的服饰色彩十分丰富,这是由古代中国的人文文化所决定的。

在古代,人们崇尚自然之色,认为自然之色是最美的。不同颜色之间有着很强的相生相克的关系,正所谓“万物有灵”,人们相信这些事物与人都有一种“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正因为这种观念的存在,才使得我国古代服饰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色彩。这些色彩也大多是当时人们为了符合各种社会环境和文化而产生出来的,所以在当时就出现了各种不同颜色的服饰。

对于中国古代服饰而言,那些能够代表着身份地位等级特征的服饰颜色其实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观念中的礼制。

这些服饰在颜色和样式上都有一定的讲究:

对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其所穿着款式也有所不同:地位高且身份高贵者,他们所穿着服饰一定是在华丽之上添加了几分高贵气息;而地位低且身份低贱者,他们所穿着服饰则是简单朴素。

这也是一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等级之间所产生的差距。

而中国古代最常见却又最重要的颜色就是:红色!

这是一种中国古代最为喜庆、吉祥又最为高贵和重要且常见又不可缺少之色。

在《礼记·曲礼》中就有记载:“天子七服……冠冕、衣服、裳衣、履。”

这句话里就详细地讲出了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皇帝所穿着所佩戴或穿戴好的服装样式及其颜色:七服、冠冕、朝服(袍服)、裳衣(吉服)、履(朝履)等。

其中在《礼记·月令》中也有提到:“天子七质……五服……冠冕衣裳者百辟,九族,亲亲者也。

五、总结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服饰文化观念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是服饰文化观念的社会功能。

在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观念中,礼仪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对衣冠的要求上,就有着明确规定,一般男子不得穿着妇女用的衣服、裙子、鞋;女子也不得穿着男子用的衣服、鞋。

另外,在对服饰色彩的要求上,也有着明确规定,一般男子所穿衣服颜色为黑色;女子所穿衣服颜色为白色或黑色。

而在服饰形制的要求上,也有着明确规定,比如礼服就要穿着有领衫、箭袖、深衣、短衫和长裙等服饰;而常服则要穿着对襟衣裳和齐胸袍子等。

另外在对服装样式的要求上,也有着明确规定,比如上衣下裳是最基本的要求,下裳有四种形式,其中中裳是最主要的形式。

最后在服饰制度上也有着明确规定,一般男子都要穿着便服和佩绶(男子佩戴在胸前的一种饰物);女子则都要穿着襦裙之类。

除此之外,服饰制度也有着社会功能上的要求。比如在对官服制度要求上,规定官员只可以穿着补服和公服;而且官员还不得穿着常服和礼服;此外在对衣服款式上也有着明确规定;衣服不得做得太长或者太短等等。

总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观念中是有着严格制度要求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具有了鲜明的礼仪特征、审美特征和政治特征。

而对于这些特征的形成,除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之外,还有着一定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需求的影响。

作者观点:

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它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化那样,有着一定的时间界限,也没有太多的艺术形式。

中华服饰文化对于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我国文明历史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同时也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让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礼仪,更让我们在平时与人交往时懂得该如何约束自己。

虽然说中华服饰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也留下了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

比如说当时我们在穿衣服时并没有根据季节变化而选择不同衣物,导致很多时候都是穿着同一件衣服,以至于让人们无法区分自己到底是什么时候该穿什么衣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