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5 14:00:14
改革40年,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关键是通过结构调整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40年来,我们经历了四次大的结构调整。第一次是80年代,通过改革农村的土地制度,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允许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农产品和轻工产品的大发展。10年时间解决了消费品供应短缺的问题。第二次是90年代,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和引进外资,实现了电子机械、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的振兴。第三次是新世纪第一个10年,通过发行国债搞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高速公路、高铁的大发展。第四次是新世纪第二个10年,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提高了居民消费率,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点,技术进步明显加快。经过40年的发展,如今消费资料、生产资料、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供求平衡,但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十九大提出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所讲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集中体现在城乡之间。
怎么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这就迎来了中国第五次结构大转换。这次结构大转换,主要是解决城乡结构问题,通过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重点是集中力量抓好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市民化和特色小镇建设。做好了这四件事,就能释放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最大的经济增长新动能,足以支撑中国经济以6.5%以上的速度保持到2030年。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核心是在农村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如果农村改革迈不开步子,乡村振兴战略就很难落到实处。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两个市场发育不均衡,城市的要素基本市场化了,农村的要素还是半市场化状态。按照经济规律,商品总是向能够获得更高交换价格的地方流动,资本的趋利性决定了哪里价格高资本就往哪里去。改革开放40年,农村的要素源源不断流向城市:一是劳动力。2亿8000万精壮劳动力从农农村流入城市。城市的产业工人队伍80%都是农民工,尤其是建筑业90%以上都是农民工。正因为有了这些农民工,城市才建设得这样美。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但他们却享受不到城市户籍人口的公共服务。二是资本。由于农村没有投资机会,因此我们在农村设立的金融机构,就像抽水机一样,源源不断地把农村的储蓄抽走,集中流向城市、沿海地区,流向国有企业和国家重点项目等。三是土地。城市建设用地大都是政府从农民那里以很低的价格征用过来的,然后经过“招拍挂”,增值几十倍、上百倍。土地增值的部分,70%由政府拿去搞城市建设,20%多被开发商拿去,农民拿到的不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