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内务府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清朝的内务府是个什么样的机构?)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1 09:20:09    

在清代时期,北京四九城内有这么一首民谣: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

内务府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以皇帝为中心的宫廷机构时代,宫廷机构正式成为了清代官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清官制度中,内务府的地位、作用与职能构成及其职能发挥等方面,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容,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内务府专注于处理皇帝家内部事务的管理协调与调配,说到这有人可能觉得那不是宗人府?

这个这可不一样,宗人府是管理皇亲宗族子弟,而内务府就像现在的“物业”机构,通常权力仅限在紫禁城内。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内务贪,太守肥,3000太监3000贼。

可以试想一下,如此一个专门服侍皇帝的机构,要想贪污腐败只有从皇帝身上拔毛。

开头的民谣我们可以得知内务府的官职是一个肥差,但是又怎么会“吸龙血”,清朝的内务府究竟又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呢?

那么我们就先从内务府的构成以及基本职能说起。

内务府的内部构成及其基本职能

清代内务府是为服务皇帝为中心,而设置的一个庞大复杂的机构。

在内务府内部,细分为有郎中、兼管大臣、卿、员外郎、笔帖式、等职位,这些人员都是内务府的办事人员。

他们分别供职于七司三院,专门司职各自对应的内廷事务,其中包括主要是负责皇帝、皇后、以及皇太后的起居、饮食以及还有宫中诸嫔妃侍候事宜。

除此之外,还要参与皇帝及后妃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务,以及负责办理宫中各种礼仪,如祭天礼地礼仪、祭陵礼俗等。

并负责为皇帝和后妃们进行宗教活动,此外还承担着宫中档案资料以及整理工作。

简单来讲,就是专门负责皇上还有宫廷后边这些私事家事务,专职于吃穿用度,房屋打扫等“一站式”贴心服务。

内务府在清朝的顺治初年,曾经也裁撤过,合并过。

但奇怪的是本想精简,可后来越改,它的权力就越大,到后来竟然跟朝廷的这些个五府六部,朝堂站班奏事的大臣们可以相互抗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官僚机构,甚至于有官员专门会结交巴结内务府的官员。

导致这一点的起因是想要在内务府中任职的一个特殊条件,连普通任职的官员也不例外。

那就是,必须为八旗中上三旗的子弟。

这一规定注定就直接导致了,内务府内少不了的裙带关系。

而且又是皇帝直管的上三旗,本来是出于信任与安全的角度,但是后来渐渐地就变成了任人唯亲的常事

加上皇帝对内务府“关爱有加”,这一点还好理解,毕竟内务府还承担着皇帝“小金库”的重任。

同时内廷事务任职完全不受外廷的人事安排与影响,也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领域,内务府的官员们也获得了最大化的权利,还用不着接受任何来自外界的监督。

没有来自外界的监督,可以说内务府与外庭官员无涉,所属机构职官三千余人。

原本是想杜绝外官接近掌控内务府,从而导致皇帝有被挟制逼迫的风险,但是也导致了内务府的权力又进一步增大。

其实成立内务府的初衷也是当权者,为了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

因为皇帝的事情,尤其是生活起居之类的私事,是不能让外人知道的,也不能置于外人的监督之下,所以就需要成立一个专门负责个人及皇都事务的机构。

这也就是成立内务府的初衷,实质上是让内务府这个机构更好地为当权者自己服务。

可到最后情况却变成了,皇帝竟然指挥不了内务府,整个的系统已然异化成了独立于皇帝跟朝廷之外,有独立的利益和逐步威胁到皇帝本人的“黑恶势力”。

因为内务府所有在职的官员人数也不少,又牵扯到各自的利益关系,所以要是所有人联合起来,企图欺瞒皇帝也是轻松加愉快。

于是乎为自己捞钱谋利,便开始千方百计地蒙蔽皇帝。

那么,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内务府黑,从“管家”到“毒瘤”

说起清朝皇帝对内务府的憎恨与斗争,不得不提到当时有名的“清贫”皇帝,道光。

道光皇帝又被称为“补丁”皇帝,称谓是怎么来的呢?

因为,据传说:道光皇帝的龙袍是补丁落补丁。

这件事要是换做平常人家过日子也就这样了,但是却发生在当时的一国之君,皇帝的身上这就让人有点不可思议了。

那么道光皇帝真的是这样节俭吗?

据传说道光皇帝旻宁在位时,恨不得一个铜钱掰成两半花,因为当时发生“鸦片战争”之后,也算是给还做着“天朝上国”美梦的清政府一个响亮的耳光。

道光皇帝就一心想做一位“中兴之君”,富国必先强军,而强军就必须有钱。

他就想以自己为榜样,号召全国官吏学习节俭清廉,身上的龙袍据说旧了都不换,补个补丁之后照样穿。

那要是问身为皇帝有必要这么节俭吗?再者说天子威仪,龙袍落补丁是不是不太合适?

其实道光皇帝是被内务府“吓”到了,这是什么情况?

说是有一天,道光皇上发现裤子上,膝盖的位置破了个洞,就让身边的太监传旨内务府补一下。

之后衣服补完送回来,道光皇帝就问:“多少钱?”

这一问不打紧,算是让这位道光皇帝开了眼了。

内务府官员回答:“三千两银子。”

道光帝一听差点没背过气去,心想:一个补丁,要我三千两银子,你们这是要疯啊!

没想到这位内务府官员还连忙解释说:“回禀皇上,您的裤子是用上好绸缎做的,纹路图案规格高,工序烦琐。需要仔细挑选后,用了好几百匹绸子才给您找到对应相配的图案。所以是贵了些,其实要是一般的补丁大概五两银子也就够了。”

这话也其实就是蒙皇上,实际用的并没有这么多,但是不这么说又做不了手脚。

结果这可惹恼了,等一上朝打这么一瞧:好家伙!大臣们心里开始犯嘀咕,皇上都穿打补丁龙袍,咱们这还等什么,自己动手吧!

所有人破的没破的,只管在官府上扎破了好打补丁。

有一次道光皇帝召见军机大臣的时候,就看见这位大臣的膝盖上打着一块补丁,于是问:“爱卿,外边打个补丁多少钱?”

这位官员面对皇帝的突然发问,没有丝毫准备就是一愣,就看了一眼周围太监的表情,眼睛都不怀好意地瞪着他。

心里就不由得有了主意,不能说便宜了,这左右可都看着呢。

“启奏万岁,外边一个补丁需要叁钱银子。”

实际上当时三钱银子就可以买完从头到脚的全部行头,而且都能买最好的了。

这位大臣心说:这就不少了。

但是,他哪里知道内务府给皇帝呈报的是“天价账单”。

没想到皇上一听就愣了然后说到:“价格是便宜,朕的衣服每个补丁的价格在五两银子,还是太奢侈了。另外民间的鸡蛋怎么买?”

皇上又问,这下大臣的汗都下来了回:“万岁,微臣从小身体有个毛病,就是吃不了鸡蛋,所以鸡蛋的价钱也就不得而知。”

那么说内务府给道光皇帝吃的鸡蛋多少钱一个呢?这个挺有意思,当时一个鸡蛋大概也就是几个铜板便能买到。

可是内务府上报的价格为每一枚三十两银子,从这里就知道,内务府从中能差出多少。

后来到光绪皇帝,光绪皇帝跟他的老师翁同龢聊天就说:“大家说这个鸡蛋好吃,但就是太贵了,翁师傅您吃得起吗?”

翁同龢才学是有的,人也精明就说:“我家里边只有等到逢年过节,才吃一两个,平时是不吃的。”

所以光绪到死都认为鸡蛋的价格是很贵的,因为连身为重臣兼任帝师的翁师傅,他一年才能吃一两个鸡蛋。

在当时,无论一件东西的实际价值几何,只要进了内务府的门,“身价”马上上涨一番翻百倍,而且这还是都已经很低的了,千倍是正常,基本都是上万倍起步。

内务府官员不是太监

现在很多清宫剧中都有描写,内务府主管是由太监担任或兼任内务府总管,这是极其错误的。

但实际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就连清朝末年大太监李莲英与安德海,都没有担任过内务府总管。

因为我们前面讲到过,担任内务府主官的一定是皇亲国戚以及皇帝最信任的人,清乾隆年间著名的贪官和珅,就担任过这个职务。

纵观中国历史中自古以来,宦官专权的现象一直是封建王朝内乱引起,从而走向衰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赵高到十常侍,再到魏忠贤。

即便是最强大的四大王朝秦、汉、唐、明灭亡根源,都或多或少和宦官专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朝开国后由于国家制度以及朝廷的法度,沿用明朝的制度条文,之后又在研究了之前的朝代灭亡经验教训,在约束宦官方面,也有着独到之处。

清朝开始限制及约束宦官权力是在顺治亲政之后,延续采用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立铁牌”制度,在《明史》中就有记载:洪武年间立铁牌于宫门,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之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到了北京也在宫中立碑,依旧镌刻上这句话。

但在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这位“大明战神”受到身边太监的蛊惑,将碑砸断扔出了紫荆城。

到了清朝有延续这一制度,并且规定若是宦官有不法行为,一律凌迟处死。

并且参照明朝时期,设立管理部门。

康熙帝继位之后,进一步对于宦官的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从源头上杜绝了宦官专权的事情发生。

概括起来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一是康熙元年1662年清廷宣布十三衙裁撤革去,规定由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一并管理宦官。但内务府总管不能由总管太监担任,而必须是由王公大臣、贝勒等。

二是严格控制宦官的数量和品级,限定宫中太监不能超过四五百人,宦官品衔最高为四品,不得加至三品以上。

三是康熙16年,1677年5月,设置敬事房。

敬事房是一个专管宫内一切事务及管理太监宫女的机构,也是从康熙开始设置的唯一管理宦官的机构。

敬世房的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帝、后妃、皇子、皇女的生活,负责宫内陈设、清扫、守卫,撰奉内务府的谕令,办理与内务府各衙门的往来文件。

可见敬事房这一机构从设置之日起就隶属内务府,不能单独对外行文。

之后到了康熙40年也就是1701年,还下令捣毁祸国殃民的明朝太监首领魏忠贤之墓,以压制宦官势力的恶性膨胀,并进一步明令,一旦发现太监有不法行为,立即处死,如若发现宦官有逾越之举,须内务府总管先斩后奏,不必事先请示皇帝。

通过以上各种措施,康熙帝有效地控制了宦官势力蔓延,杜绝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发生,为后世皇帝管理宦官提供宝贵可见之策。

至于说后来内务府的贪墨,还是因为内务府能够涉及可捞的油水实在太多,只要国家稳定,皇帝能坐稳江山,他们依旧可以肆意妄为。

但内务府的存在,不仅是清代官制谱系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成为了清代官制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务府虽然在中国封建时期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在清朝初期和中期并不太受重视。

到了清朝晚期,随着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加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与西方殖民者接触的加深,内务府逐渐成为清代行政机构当中最重要、最富有特色和最典型化、也是最为复杂和庞大的一类机构。

总之,清代内务府是一个十分庞大而复杂的机构。

作为清代宫廷内廷部院的最高行政机关,其内部机构的设置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君臣关系”的特点,是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官僚制度的重要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