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完美的世界》:一次逃亡之旅背后,是对教育的3层启示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5-02 08:58:38    

有人用委屈撑大了胸怀,有人用委屈断送了未来,有人用所有换一个梦幻的孩童时代。

今天想给你安利的是一部好莱坞的公路电影,也是一部犯罪片——《完美的世界》 。影片于1993年11月在美国上映,历经27年,豆瓣评分9.1分。


影片讲述了一个越狱的逃犯布奇,在逃跑过程中挟持了一个8岁的小男孩菲利普,展开一段逃亡旅程。逃亡的过程中,小男孩菲利普和逃犯布奇之间发生了很多温暖、有爱而又冲突的故事。


坏人的好,总比好人的好更震撼。影片最动人之处在于写出边缘人物布奇的温柔与残暴,正是这种冲突,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这是8岁小男孩和布奇成长路上最完美的逃亡,是布奇与菲利普的彼此驯养,菲利普实现了布奇自我救赎的英雄梦,布奇用生命成全菲利普的童年时光,两个人彼此填补了各自缺失的父子情。

01看似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实则是相互依赖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也叫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很多网友说,菲利普和布奇的关系就像《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小女孩和杀手里昂一样,是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不可否认,菲利普确实是被布奇挟持的人质,而且也确实对产生了情感上的好感和依赖。当菲利普一次次可以留在原地的时候,他都选择和布奇去冒险,这是好感和依赖最直接的表现,特别是影片最后,小男孩的拥抱和呼唤,已经超过了对普通人的感情,更像是兄弟,亦像是父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或,确实符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特征。


但是,仅用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来概括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片面的。因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仅仅是人质对犯罪者的依赖,而影片中的情感依赖是相互的。不仅菲利普对布奇产生依赖,布奇也对菲利普产生了依赖。当布奇把黑人一家绑起来,菲利普为了黑人一家免受伤害,开枪击中了布奇的腹部,那是完美世界里最不完美的一次经历,矛盾的菲利普扔了枪和钥匙,第一次主动逃离了布奇。布奇拖着受伤的身体,不断追赶,即使被包围,也要和菲利普在一起。

相互依赖的表现是两颗心灵的彼此靠近,互相取暖,也是父子亲情的直接体现。

02看似是一场逃亡之旅,亦是一次成长之旅



影片说到底是一部公路片,公路片的主题离不开成长。影片刚开始时,8岁男孩菲利普看到歹徒对他的母亲施暴,他的反应是懵懂和迷茫,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当布奇准备杀害黑人一家时,男孩长大了,他已经塑造了是非观,也习得了抵抗的方法。说来也是奇怪,一个杀人犯、一个逃犯培养了一个正直善良的孩子,其实那个孩子也是8岁时的布奇,菲利普的成长也是布奇的成长。


对孩子施暴是布奇的逆鳞,也是心里不能触摸的底线。他在旅程中一共有三次负面情绪的爆发,都是因为孩子。第一次是同伙想要伤害菲利普,布奇杀了他;第二次是一个母亲因为孩子饮料洒在新车的座位上,对孩子粗鲁,布奇开走了他们的车;第三次是黑人爷爷对6岁孙子随意打骂,布奇彻底爆发,把他们都绑了起来,并要求爷爷对孙子说:我爱你。这些种种都是因为童年布奇对爱的渴望。他把每个孩子都看成童年时的自己,期望得到父母家人的爱。

受过伤害的孩子,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压抑、有人选择隐藏,有人很好的与之相处,也有人用一生去救赎。布奇就是后者,他8岁杀了一个伤害妈妈的男人,因为那个男人是通缉犯而免受处罚,12岁偷了一辆福特车,被送去感化院四年。

布奇这次逃亡的终点是阿拉斯加,是恶迹斑斑的父亲留给他的温柔之地,他想去那里寻找父爱。其实,他已经找到了,布奇给予菲利普的陪伴就是自己最渴望的父爱。


03一个男孩守护另一个男孩的完美世界,其实是对自己的救赎

小时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经验积累,等待抉择坚定,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那个人,或者那个化身,曾经有所归属。我属于那座山,是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没错,布奇的童年是他的起点,也是他的终点。母亲是妓女,父亲是职业罪犯,8岁杀了伤害母亲的通缉犯,12岁因偷车在感化院度过了4年。他的世界太不完美了,可他仍然有一个乌托邦一样的完美幻象,他把这个完美通过以下方式送给了跟自己极其相似的菲利普。

  • 给男孩以勇气

8岁的菲利普同样目睹母亲被伤害,但他没有8岁的布奇勇敢,他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一刻,布奇教会他如何保护自己的妈妈、如何保护自己。

  • 给男孩以自信

当逃亡的同伴告诉男孩“小鸡鸡太小”的时候,男孩很自卑,但是布奇告诉他:这是他这个年纪适当的大小。男孩开心地笑了。

  • 给男孩以信任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是坐在副驾驶上的男孩不小心碰到了手刹,汽车在一个坡道上,失去控制的汽车向布奇冲了过来,布奇一步都没有动,指导男孩踩下刹车,他知道男孩一定可以做到!他通过这种危险的方式告诉男孩,我相信你。

  • 给男孩子以童趣

男孩的童年没有圣诞节、没有万圣节、没有生日派对、没有嘉年华,没有吃过棉花糖,没有去过游乐场……只有严肃和死板的日复一日,菲利普羡慕极了同伴,以至于他去商店里,违背内心的秩序,偷了一套服装,因为他真的太想要玩一次“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了!是菲利普即使背后亮枪威胁,也要完成孩子的梦想,还有云霄飞车,还有临终前的谈判,他唯一的条件就是让菲利普的妈妈答应梦想清单上的所有事项:去游乐场、坐“火箭”……


完美的童年也不过如此吧,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布奇尽自己所能给菲利普创造的世界,也是他小时候期待的完美世界。有时候,成年人的伤痛,必须回到小时候,把它找出来,去爱他,才能够治愈,幸好,布奇虽然没有到达阿拉斯加,但却通过扮演父亲,完成了自我救赎。

04 对亲子教育的启示

布奇与菲利普的逃亡更像是一次冒险,有点像《美丽人生》中父亲给孩子塑造的一个关于探险的故事,布奇和菲利普这对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逃犯与人质,给我们演绎了动人的父子情,其中关于“爱”、“玩”和“自尊”的解读,非常值得如今的父母去学习。

  • “爱”的重要性



《园丁与木匠》一书中说道,“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

爱孩子是本能,如何爱是技能。很多家长明明想表达“爱”,孩子却只接收到“不爱”。我们不能再凭经验去爱了,要像园丁一样,学会养育花朵的本领,正确表达爱,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布奇在某些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他把孩子带走以后,几乎没有强迫过他,而是告诉孩子觉察真实的自己,选择想要的自己,为做好最好的自己承担责任。让菲利普不再只以妈妈的各种禁忌而压抑自己的天性。

  • “玩”的重要性



人们常说,玩是儿童的天性。其实,玩也是儿童学习的方式,更是儿童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探索。通过玩,孩子可以学会合作、分享、交换菲利普的听话让人心疼,妈妈不允许他做很多孩子可以做的事,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去玩、去探索。因此,在他遇到布奇的时候,毅然决然的跟随他,因为布奇解放了他作为孩子的天性,可以随心所欲地玩耍。

如果家里有个儿童,请还给他“玩”的权利。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一个安全的环境,给他与玩伴接触的机会,剩下的交给孩子,他会探索出一个新世界。

  • “自尊”的重要性



如果你认识不到自己的自我价值,你感受不到自己的自尊,生活将苦不堪言。

——《自尊》

很多人认为,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孩子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布奇的易怒和菲利普的敏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低自尊的表现。低自尊水平的孩子多来自于父母的错误教养方式,比如过于严厉、严重的童年缺失、父母的虐待等等。布奇的易怒来自于父爱的缺失和父亲的虐待,菲利普的敏感来自于严重缺失的童年和父爱的缺失。

那如何才是好的教养方式?布奇的教养我们可以借鉴:就是照顾自己内心的小孩,像一个自己期待的父亲那样,养育他,这个过程,布奇原谅了曾经怨怼的父母,也治愈了童年的自己。最关键的是,菲利普不再敏感、胆小,形成了较为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


结语:



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说:父母和孩子的故事里不是只有悲伤,更有希望。父母给了我们过去,我们也会留给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做个园丁一样的家长,给孩子适宜生长的环境,关键时刻用智慧去引导,其余的交给时间,记住你不能要求桃树上长出西瓜,你铺好的路未必适合他生长。学学最后与自己和解的布奇,看看孩子和他在一起玩的时候多开心呐!用“爱”和“玩”培养孩子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让每个孩子都长成他最好的样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