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8 08:52:31
导读:今日入伏,老人说最怕“入伏一日雨”,入伏天下雨有啥预兆?
每年小暑到大暑之间,我们会进入一段为期30~40天的高温炎热时期,这段时间我们称为三伏天。在《史记正义》中记载:“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秦宪公之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677年在位)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这表明“三伏天”之说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
三伏天共分为三个阶段:初伏、中伏、末伏。关于“伏”的解释在《汉书·郊祀志注》中有提到:“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这里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这也是对“三伏天”炎热气候的一种形象描述,为此,提醒大家学会隐伏避盛暑,在三伏天出门在外做好防暑防晒。
三伏天开始的第一日,我们称之为“入伏”,关于入伏的日子每年都不固定,但常出现于7月中旬到8月下旬之间,所以看网上有人说今年是“晚伏”更是无稽之谈,今年7月15日入伏,正是7月中旬何谈“晚伏”?
有的人可能说看农历日期会比较晚,今年的入伏在农历六月初十,这也是一个正常的时间,之所以有个别年景会出现农历五月入伏,这是因为在农历五月之前有闰月的存在,就像2023年,因闰二月的缘故,就是在农历五月二十四入的伏,但这其实也算是在(六月),毕竟多了一个闰二月,我们要知道农历有闰月就是为了和阳历“置正”,所以时节性的日子不分“早晚”,只能说比上一年早了一些或晚了一些。
入伏的具体日子是由节气和干支纪日推算而来的,老话说“夏至三庚入头伏,夏至四庚入中伏,秋后一庚入末伏”,也就是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头伏)的时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便是中伏开始的时间,立秋节气后的第一个庚日,便是末伏开始的时间。
这正因为庚日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而中伏却有10天和20天这两种情况,具体判断的方法也很简单,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那么中伏就是1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中伏则长达20天,为此,三伏天的总时长也受此影响,分为30天和40天这两种年景。
今年的三伏天就有40天,具体时间为:7月15日至7月24日,是初伏(头伏),共10天;7月25日至8月13日,是中伏,共20天;8月14日至8月23日,则是末伏,共10天。像明年(2025年)就是30天的三伏天。
像三伏没有“早晚”之分,但有“公母”之分,这算是古人对三伏天天气走向的一种经验判断,按照我们老祖宗的说法,世间万物可分阴阳,包括数字也不例外,其中单数常为“阳”,双数则为“阴”,而“阴阳”有对应着“公母”,因此,单数为“公”,双数为“阴”。
老话说“公伏热,母伏凉”。判定“公伏”和“母伏”的方法也很简单,当入伏的日期落在农历的单数日时,我们便称之为“公伏”。公伏象征着阳刚之气,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将更为酷热难当。如果入伏的日期恰逢农历的双数日,那么它便被赋予了“母伏”之名。母伏宛如母性的温柔与包容,似乎在预示着接下来的伏天或许会带来一丝凉爽的慰藉。
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古人就通过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很多观察天气的经验,就像三伏天的天气走向,古人就会通过观察入伏这天的天气提前判断,在农村有一句老话:最怕“入伏一日雨”,今日入伏,俺么入伏天下雨有啥预兆?我们来看看农谚是咋说的。
“伏王”指的就是三伏天的第一天,即入伏。这句农谚意思是说,如果入伏当天下起了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预示之后三伏天的阴雨天气就会较多,虽说三伏天长时间降雨会让天气变得凉爽,但对农作物却有着很大的影响。
进入三伏天,虽说是农闲时期,但此时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抽穗、扬花、灌浆等,在这关键的生长阶段需要足够的光照和积温,而长时间的阴雨天就会导致农作物体内营养不足,没有充足的光合作用,就难以正常生长发育。
除此,长时间的降雨还容易带来涝灾,别的咱们不谈,对农田而言,容易导致田地积水、河水泛滥,农作物如果被水淹没,其根部就会缺氧影响生长。但并不是说不能下雨,而是适当的下雨,以免农田干旱。
这句农谚和上面的类似,意思是说如果入伏这天下起了雨,预示之后的雨水较多,而持续降雨会增加农田排水系统的压力,导致排水不畅。这进一步加剧了农田积水问题,意味着农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排水、防涝,保护农作物。
三伏天,气温上升,本就会带来潮湿的气候,如果长时间的下雨,导致光照不足,天气会更加潮湿,这种环境为病菌的繁殖和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引发农作物病害。此外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的农作物,其品质可能会受到影响,如口感变差、营养成分降低等。
这句农谚意思是说,入伏当天如果是一个晴天,即见日头,那么预示之后风调雨顺,这对农作物的成长是有好处的,到了秋收的时候,能迎来大丰收,粮食也都堆满了粮仓。
这是因为三伏天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阳光充足,农作物能够接收到更多的光照。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充足的光照能够显著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促进其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例如,光照有利于改善果实的颜色、甜度和营养成分等。
同时,三伏天的晴天会使水分蒸发速度加快,有助于降低农田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同时,也有利于农作物的呼吸作用,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但还是要适当的下雨,不然发生干旱的天气就适得其反了,所以在高温干旱天气下,要及时对农田进行灌溉补水,确保农作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入伏这天是晴天,那么之后的天气会比较好,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到了秋天很自然可以丰收;相反,如果入伏这天下起了雨,本身三伏期间该是农闲时期,农民可以休息休息,但因为长期降雨农民要频繁的打理农田,如除草、除虫、防涝等,所以称为“夏苦”。
总结,由上农谚我们可以看出,根据古人经验,如果入伏这天下起了雨,这会为三伏天带来较多的降雨天气,虽说会凉快一些,但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如果入伏这天是晴天,预示之后的天气较好,农作物可以迅速生长,但还是要注意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