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3 08:33:47
北角,位于香港岛的最北端,是香港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因该地区闽南裔人口众多,又被称为香港的“小闽南”。作为一个闽南后生家,每次我去香港旅游,都会选择住在北角的酒店,没什么别的原因,就是想在异乡听听乡音,感受乡土情怀在另一块土地上的延伸。
闽南语随着闽南人迁居香港的移民潮,自上个世纪始在北角落地生根。在北角,如果足不出区,单凭闽南话完全可以应付自如。但如果你想要进一步获得如同故乡般全闽南语氛围的沉浸式体验,我会推荐你去春秧街逛一逛。
春秧街街名取自于一位从闽南漳州走出的传奇人物郭春秧,后人称其为“南洋糖王”。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在北角填海滩建店铺三百余间,开辟出这条日后在港岛独具风貌的街道。走在这条街上,不论是冰室、茶餐厅、药店、菜市场,你都可以听到不少闽南话,而且晋江腔占非常大的比例。对我来说,春秧街就是一座异地的“闽南市井文化博物馆”。
人在北角行走,不难发现旧楼外墙布满大大小小的闽南同乡会招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同乡会发挥了巨大的接济同乡的作用。因为当时中国尚未与大部分的东南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很多来到香港的新移民只能透过同乡会与海外亲人联络,去接济海外的亲人,或者接待他们的亲戚来港。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转型,同乡会的重要角色也被慢慢取代了,变成了现在联谊乡亲、凝聚新来港者的团体。
时代变化,同乡会的功能也在发生变化,唯独不变的,始终是那份随时为漂泊异乡的人士提供感受故乡温情、保护故乡传统的栖息地的原乡情怀。
北角在70年代之前基本是以闽南话作通用语,但在偷渡潮大量广府人迁入九龙以及六七暴动之后,当时的港英政府在全港推广粤语广州话作为通用语,使得1970年后出生的北角闽南人的后代大多数改以粤语广州话沟通,北角在1970年后闽南语的使用人口越来越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母语的断层直接影响生在香港、长在香港的闽南人后代的身份认同。对他们来说,一边是父辈口中遥远的闽南,一边是涵养自己的香港,本土和原乡,又该如何抉择?但这两年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闽南三代移民积极投入社区工作,既保持着对闽南语的热忱,也愿意用自身行动为这片土地服务。在异乡里为同乡尽一份力量,这不也和当年同乡会的创立宗旨不谋而合吗?
香港和闽南,人们可能不会把这两个概念直接联系起来,但经过近百年来闽南人的打拼,我们能够在北角这片土地上看到闽南文化和香港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独特景观,即便是身处异乡也能体会到乡情的温暖。实话实说,有一说一,北角这个地方,真的值得你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