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22:48:00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孙淑娟 东营报道
春潮涌动,万物竞发。4月2日,全国媒体利津行活动走进汇邦渤海农场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现场,轰鸣的机械声与穿梭的工程车辆交织成一首奋进的春耕序曲。这片曾因“白茫茫、雨汪汪”而被称为“不毛之地”的盐碱荒滩,如今正以科技之力褪去贫瘠外衣,蜕变为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的“丰产田”,成为黄河流域盐碱地治理的“鲜活样本”。
从“贫瘠地”到“希望田”的涅槃
站在项目区远眺,成片的土地被暗管排碱网络悄然重塑,深松犁翻起的褐色新土在阳光下泛着生机。负责人指着脚下的土地感慨:“这里曾是含盐率5‰以上的中重度盐碱地,玉米亩产不足600斤。如今通过暗管排碱和土壤改良,盐分降至2‰以下,亩产突破千斤,真正实现了‘向盐碱要粮’的奇迹。”
这片总面积超2万亩的项目区,承载着两项使命:5000亩盐碱地产能综合提升及水源保障工程以“排沟+暗管”织就地下毛细血管网,陈庄片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则以“因地施策”打通盐碱治理“最后一公里”。数据显示,仅暗管铺设就达3600亩,深松深耕面积超1.2万亩,如同为土地植入“人工肾脏”,让盐随水降、碱随水走。记者在现场看到,意大利MORO深翻犁以500马力的强劲动力破除板结层,深达80厘米的犁沟仿佛大地舒展的皱纹,正等待孕育新的生命。
科技赋能的“盐碱治理密码”
“盐碱地改良不是蛮力开荒,而是与自然规律的智慧对话。”技术负责人向记者揭秘三大核心科技:一是立体排盐系统,埋深0.7-1米的暗管以8-10米间距密布,配合低于暗管1.5米的集水沟,形成“立体排盐走廊”。这套系统不仅让每亩节水70%,更兼具防洪排涝功能,去年雨季经受住暴雨考验,护住即将成熟的玉米。
二是智能水网革命,3座水库、3.6公里PE管线与22套水肥一体化设备,将传统黄河提水灌溉升级为“农田自来水”。记者测算发现,单次灌溉用水从200立方米锐减至15立方米,配合无人机植保,现代农业的精准跃然田间。
三是分层治理策略,对4‰-6‰重度盐碱地实施深耕破板结,对2‰-4‰中度地块采用深松断毛细,辅以5000吨有机肥改良,如同为土地调配“营养套餐”。农技员捧起改良后的土壤:“你看这团粒结构,蚯蚓都回来安家了。”
土地重生背后的民生账本
在项目带动下,昔日的“撂荒地”正书写着多重效益:
单季变双季、亩产翻番的愿景逐步落地。据测算,项目区年产值将突破900万元,玉米亩均收入从800元飙升至1800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隐形粮仓”。化肥用量腰斩至130斤/亩,节水节肥技术让农田告别“大水大肥”。正在操作水肥一体机的老李笑言:“现在种地像用手机,点点屏幕就能精准施肥。”
同时,通过“企业+农户”模式,5000亩闲置土地被激活,200余名村民变身“农业产业工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65岁的王婶在田间除草:“没想到盐碱地也能让我领上工资!”
记者手记:
站在田埂上,春风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谁能想到,脚下温润松软的良田,三年前还泛着刺眼的白霜?盐碱治理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持久对话,汇邦的实践告诉我们:当科技深度融入土地,即便最顽劣的盐碱,也会在敬畏与智慧中低头。这片土地的故事,正在续写“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