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时代“脑力外包”教育何为?大咖羊城论道未来教育新路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19:35:00    

4月25日,中黄第二届国际文化节闭幕式暨国际文化传播与可持续发展论坛、WELC学者华南区论坛、中黄港澳子弟学校青少年领导力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汇报在广州市中黄港澳子弟学校举行,吸引众多教育界专家学者、大湾区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

本次活动由中黄教育集团主办,广州市中黄港澳子弟学校承办,紫荆教育者学习共同体(WELC)、IBSEA国际化和双语学校教育家协会协办,旨在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分享青少年领导力培养的实践与成果。活动围绕“国际文化传播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共带来6场主旨演讲、3场圆桌论坛、2场中黄“种子”项目汇报、1场嘉宾访谈以及丰富精彩的师生展演。

在主旨演讲环节,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峰杉教授深入剖析“人工智能革命背景下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前沿议题。他表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从工业时代人类“体力的外包”,到人工智能时代“脑力的外包”,教育的重点也随之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擅长传授已知知识、训练低阶认知,而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需着重于挑战未知、培养高阶认知。白峰杉教授强调,好的教育要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和挑战未知。有了探索的欲望,孩子才能有持续学习的动力,从而在未来更好地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峰杉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曾任IBO大学预科项目总考官的蔚政伟博士分享了IB教育给全球文化传播带来的启示。他表示,IB教育特别注重对母语文化和母语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审视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有效互动和可持续发展行动的能力,这些能力对推动国际文化传播至关重要。他认为,建立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掌握和了解自己的文化,并通过多语言能力,才能更好进行跨文化交流,以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

在圆桌论坛上,曾任原清华附中国际学校副校长李颖博士也强调了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她认为,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翻译软件仅能字面翻译,缺乏对文化深层次的了解。AI时代下,学生应该在多语言的熏陶中深入体会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的演变,从而建立文化自信。

在嘉宾访谈环节,牛津大学出版社高级学术顾问钟弘毅顾问凭借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分享了提升孩子阅读兴趣以及选择适合图书的方法,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建议和指导,现场不少家长表示受益匪浅。

活动同期举行了中黄“种子计划”——领导力种子项目和可持续发展种子项目的成果汇报。在领导力项目“翻转学校”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角色翻转的体验,成为学校的老师、管理者。在这一天中,他们可以参与学校的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不仅提升了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领导力,还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也对校园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可持续发展项目中,中黄学生分享了在新加坡可持续发展研学项目的经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他们在垂直农场、水循环利用等项目的学习和探究中,不仅切身体会到了科技创新改变社会生产与生活,也深刻理解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据了解,“种子计划”是中黄整合海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打造的多元发展赋能特色项目,旨在培养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未来发展“种子”人才,打造青少年创新拔尖人才储备军。

中黄教育教育集团董事兼CFO李霞表示:新时代的教育更需搭建一座文化的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融合本土与国际,贯通知识与责任。中黄国际文化节既是对国家教育强国战略的创新实践,也是为中黄学习者社区打造的了解和对话全球多元文化的桥梁与窗口。

中黄港澳子弟学校总校长翟培琦博士表示,要以教育者的胸怀承载差异,以创新者的勇气穿越未知,以文化守护者的匠心扎根中华土壤,推动全球文化传播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中黄第二届国际文化节自4月18日开幕,持续开展一周。中黄创办和服务的所有校区、不同龄段的学生,通过英语演讲、特色展演、科技体验、多元运动、学习者论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他们的跨文化理解以及对于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的深度思考;家长和老师们也共同见证学生的成长,感受中黄教育生态的蓬勃生命力。

文、图|记者 蒋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