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教观察|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怎么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22:03:00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4月24日,春日阳光泼洒在湖南师范大学木兰路上。道路一侧,以“量子”命名的楼里,仪器的嗡鸣声与电脑的键盘声交织成细密的背景音。

今年3月,该校刚获批组建我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主攻量子效应与量子技术。

我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于去年启动建设。今年3月,国防科技大学物态模拟与调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分析数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湖南大学细胞信号转导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量子效应与量子技术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等我省首批4家中心获批。预计到明年,全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将达10家左右。为何要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又该如何建设?记者进行了采访。

开展基础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探索前沿方向

2023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础平台,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如同一条河流,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和产业化。

我国各省份相继成立的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被赋予开展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方向探索的重要使命。

省科技厅基础研究与科研条件处副处长张登告诉记者,既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我省发展实际布局,又鼓励自由探索,我省在前期对省内基础学科发展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主动布局了首批4家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它们在相关领域具备较强的人才储备与平台基础。

今年3月,国防科技大学物态模拟与调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等4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正式获批成立。

怎么建?尽管我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刚启动建设,但研究更聚焦,主攻核心理论支撑与技术源头供给成为共识。

“科学研究领域素有‘从1到100易,从0到1难’的共识。”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刘红荣告诉记者,新成立的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将更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

基于该定位,湖南师范大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已确立量子物理与量子技术新原理、量子精密测量与量子传感等4个主攻方向,将凝聚50名左右致力于基础研究的骨干人才。

加强多元化稳定投入,创新运行和评价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模式的同时,又创新运行和评价机制。202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以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举例,呼吁依托高校院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诞生于1930年的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以“探索未知,追求知识本身” 为宗旨,同时提供长期主义的支持体系,为“慢科学”提供‌沃土。在此,爱因斯坦致力于统一场论研究,冯·诺依曼奠定现代计算机理论基础,杨振宁完成杨—米尔斯理论的研究。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成功,在于它建立了适合基础研究的创新环境。”刘红荣介绍,基础研究有基础性、长期性、难以预测性的典型特征。“当下,科技创新速度加快,但仍需为甘坐‘冷板凳’的科研人员提供稳定支持。”

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是开展基础研究的迫切需要。

以我省为例,2023年,湖南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283.94亿元,其中基础研究经费88.24亿元,占R&D经费的比重为6.87%。尽管占比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比照我国“十四五”规划“8%以上”的目标仍有差距,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比重更是稳定在15%到25%。

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我省正以扶持和发展自然科学基金等为抓手,加强多元化稳定投入。2025年,我省共立项4078个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由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市州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企业等共同资助的项目超过2200项。

在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上,我省将通过统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中心建设发展。

张登告诉记者,遵循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在评价机制上,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的评估将不考核产值、专利转化等应用指标,重点考查“代表性理论成果”“原创性实验发现”等核心维度。“我们更关注的是能否产出具有范式突破意义的科学发现。”张登说。

“基础研究应强化的长周期投入、长周期评价,也成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的探索方向。”张登介绍,对优秀科研人员、高水平研究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将有效保障研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破除“唯短期成果论”,拉长基础研究评价周期,将为科研人员营造自由探索的制度环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