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50岁起每年应进行认知功能筛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8:12:00    

□策划 王嘉译 关雅昕

执行 记者 梁露露 实习生 陈俐颖

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敲响了认知健康的警钟: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每3秒就有1例阿尔茨海默病新发患者,而在我国,每7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面临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挑战,老年痴呆防治已成为亟待攻克的健康难题。

2025年1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14个部门重磅发布《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三大核心目标:公众对老年期痴呆防控知识的知晓率、接受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人群的认知功能初筛率、认知功能初筛阳性人群的干预指导率均突破80%,为老年痴呆防治工作指明清晰路径。

今年3月,《河南省老年“六健”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正式印发,一场聚焦老年群体健康的行动在中原大地拉开帷幕。该方案精准锚定老年痴呆、听力损失等六大核心健康议题,全面启动“健智”“健耳”“健齿”“健心”“健食”“健体”六大专项行动,通过构建系统化、精细化的健康管理体系,致力于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为助力健康老龄化战略实施,大河健康报特别推出“关注老年‘六健’”专题报道,首期“‘健智’行动”报道深入探访河南省老年痴呆防治服务网络建设的最新进展,邀请权威专家解读科学防控知识,帮助更多老年人远离认知风险,延缓或减少老年痴呆的发生,共同守护银发群体的健康未来。

50岁起 建议每年进行认知功能筛查

2022年秋,家住河南新郑、68岁的李女士在出门买菜时突然迷失方向,这场意外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

起初,家人仅将其视为正常的年龄增长带来的记忆力衰退,直到她频繁出现重复询问同一问题、将糖当作盐放入锅中、忘记手机使用方法等异常行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次年春天,李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她已是阿尔茨海默病中期,大脑海马区出现明显萎缩,此时距离疾病的无症状病理改变已过去近10年。

李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已达1314万人,我国是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且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我国第五大致死疾病

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雷申介绍,阿尔茨海默病在老年痴呆中占比最高,为60%~80%。河南作为人口大省,阿尔茨海默病确诊患者数量较多,约有90万老人被确诊,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患者数量仍在持续上升。

“老年痴呆的发病是一个渐进过程,从无症状病理改变,到轻度认知障碍,再到明显的临床症状,整个过程可能长达10年到20年。然而,由于公众对疾病认知不足,多数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后才就医,此时往往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彭涛告诉记者。

许多人将老年痴呆简单等同于“老糊涂”,忽视了早期筛查的重要性。事实上,老年痴呆早期筛查主要依赖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基因筛查。某些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在患者症状出现前10年到15年就可能发生改变,通过检测这些指标可实现早期预测;基因筛查则针对家族性老年痴呆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为高危人群提供精准预警。

彭涛建议,普通人群应从50岁起每年进行认知功能筛查,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更应提前介入

《都挺好》剧照

科技助力老年痴呆防治

河南构建早期干预新体系

彭涛表示,面对严峻的防治形势,河南正在积极构建覆盖筛查、诊疗、照护的早期防治网络。

在筛查层面,基层医院已逐步普及智能量表评估和核磁共振影像检查等手段,为全覆盖的早期筛查提供了可能性。但目前的防治网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地区发展不均衡、专业资源不足等问题。彭涛呼吁,应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建立医院与社区的联动机制,将筛查服务切实下沉到基层。

在诊疗方面,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是最常见的治疗方式。非药物干预如脑力运动、体力运动等有助于预防老年痴呆、延缓病情发展,因此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多进行社交活动。

在医生的指导下,李女士的家人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日程表:清晨进行八段锦锻炼,上午进行记忆训练游戏,下午学习画画,晚上进行情景回顾。此外,医生还建议李女士通过简单的家务劳动来帮助维持日常生活能力。经过两年的综合治疗,李女士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能够独立完成擦桌子、叠衣服等基础生活技能。

“科技的进步也为老年痴呆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A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化诊疗系统,通过机器人或智能软件对认知评估量表进行智能评判,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彭涛说,在未来,智能机器人有望在患者照护、肢体康复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减轻家庭照护负担。

《幸运是我》剧照

构建老年痴呆友好型社会

守护晚年幸福

防治老年痴呆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良好的家庭照护和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现实生活中,家庭照护者往往面临巨大压力,需要应对患者走失、行为异常等诸多挑战。因此,彭涛提倡要加强照护者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社会层面也需要加大投入,多方协力才可构建老年痴呆友好型社会。”彭涛表示,政府应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增加适合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场所和健身器材。另外,有关部门应鼓励社会组织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康复训练、社交娱乐等服务。企业可研发适老化智能设备,帮助预防患者走失、监测健康状况。

彭涛强调,构建老年痴呆友好型社会更需要广泛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正确认识到老年痴呆并不可怕,而年龄也并非老年痴呆的唯一风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提高公众对老年痴呆的认知,消除偏见,及时控制老年痴呆高危发病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地中海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终身学习等,能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防治老年痴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不仅关乎每个家庭的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彭涛呼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每个家庭共同努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老年痴呆防治体系,帮助更多的老年人远离疾病的困扰,安享幸福晚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