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7:54:00
作者:张展展 | 河南省中工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张展展 |校核:张菁菁 | 审核:龙志刚
从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再到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司的正式挂牌成立,低空经济加速发展的政策导向日益显著。
低空交通作为低空经济活动开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和关键依托,成为多地推进低空经济的首要切入点。
低空交通与低空经济的关联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的新兴综合性经济形态,涵盖制造、飞行、保障及综合服务等板块,具有辐射范围广、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征,应用场景包括低空交通、观光、作业等。其中,低空交通是以航空器为载具,利用低空空域实现人员或物品空间位移的运输方式。
低空交通既是低空经济的产业形态,也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点到点直线运输优势,低空交通可大幅缩短运输路径与时间成本,有效提升运输效率;同时也具备地面交通机动性强、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能够灵活适配各类复杂的运输需求,是铁路、航空、公路等传统运输体系的有机替代或有效补充。
低空空域作为一种新型空间资源,蕴含着与地面空间资源统筹配置、协同开发的广阔潜力。低空交通是低空空域中实现空间位移的必要手段,不仅有效衔接地面运输体系,还可以将低空领域与地面的各类经济活动整合于同一经济领域,推动生产要素的跨维度高效配置与价值重构。
从产业维度看,低空交通系统的发展能够带动航空器制造、维护、运营及配套基础设施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复合型产业生态;从经济系统演进角度,低空交通是 “低空 + 地面” 经济生态高水平融合联动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可催生出智慧物流、城市通勤等创新业态;就战略价值而言,低空交通系统的建设将航空器应用示范与场景创新相结合,通过激发市场需求与技术迭代的良性互动,显著提升社会认知度与产业成熟度,为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低空交通的市场发展现状
低空交通依据用户的核心需求和应用场景,可划分为低空客运与低空货运两大类别。低空客运主要服务于乘客运输,同时也兼顾乘客随身携带或托运的行李,特殊情况下,还能满足搭载作业设备等额外需求。低空货运,则完全专注于货物运输,不涉及乘客运输。应用场景进一步细分,低空客运可根据飞行路径是否与城市人口密集区域相交,分为城郊环境低空客运和城市环境低空客运。低空货运则主要依据运输距离以及货物收发两端的责任主体(即物流企业或消费者个人)划分为低空中端物流和低空末端物流。
01 低空客运
城郊环境下的低空客运场景,主要采用技术成熟型号的固定翼通用航空器,依托现有的通用航空机场、支线机场及其周边的低空空域资源,构建城市群和都市圈内城市间的城郊低空客运航线网络。目前该场景的运营基点及低空航线的布设主要在城市郊区或邻近水域的地带,以确保运输全程远离人口密集区,从而降低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同时也有利于项目快速获得审批与启动运营。
2024年成渝地区东南部的重庆梁平、永川、武隆等地,西部的乐山、自贡以及成都崇州、都江堰等地,北部的成都金堂、南充阆中、达州等地,先后利用当地已有的通用机场开通区域低空短途客运网,执飞的机型包括皮拉图斯PC-12、阿若拉SA60L等成熟的通用飞机。目前成渝地区初步形成的东南、西南、北部三片航路网呈现出航路网日趋复杂、相互交织打通的格局和态势。
城市环境下的低空客运场景,主要依赖成熟型号的直升机,灵活使用现有的直升机场或直升机坪等设施,深度融入城市环境构建低空客运航线网络。常态化航线起降点包括民用机场周边、城市公园或广场、建筑楼顶等城市人口密集区域,当前主要服务于城市枢纽机场、景点景区的摆渡接驳,站点可达性和受众人群更广泛。目前,也有少数新型eVTOL载人飞行器在类似环境下进行了飞行试验。
珠三角地区直升机常态化、商业化运营发展早,在国内独树一帜。在珠三角地区,低空客运的运营商通常同时兼顾跨城航线和市内航线运营,且采用极为相似的商业运作模式,各航线执飞的机型和起降场地高度复用,均直接接触城市人口密集区域。2015年,广州、深圳、珠海之间就开设了直升机航线,三地所设的起降场地分别位于越秀金融大厦、福田CBD、横琴富祥湾社区,直到今天仍然被高频使用。2024年,广州FBO直升机场-香港国际机场、深圳南头直升机场-香港国际机场的低空航线先后开通,珠三角地区直升机互通城市的数量和联系强度不断增加。同时,珠三角地区城市内部低空客运的直升机短距离航线数量也同步激增,航线网络密度和成熟度日益提升。深圳作为典型代表,其城市内部已形成了众多常态化、稳定运行且定价透明的成熟航线。
2024年以来,我国低空客运飞速发展,多地还出现了直升机“空空联运”、“空铁联运”、低空通勤、景区专线等低空客运场景。长三角地区先后开通了苏州昆山-上海浦东机场、上海浦东机场-上海金山机场-嘉兴海宁客运中心等以大型民用机场摆渡为主要目的的“空空联运”、“空铁联运”航线,设立了无锡宜兴至苏州、舟山嵊泗至上海、湖州德清至杭州滨湖区等大型城市郊区与邻近城市的直升机低空通勤快线。成都开通了洛带机场-中欧中心-青城山机场等直升机专线,运行环境涉及城市商业区、城郊景区、城市枢纽机场;重庆也开通了至四川广安的直升机航线,起降地点分别为重庆沙磁文化广场和广安红色旅游景点邓小平故里内的直升机坪。
在新型低空客运飞行器探索方面,多地已成功试航新型eVTOL飞行器,但尚未实现常态化运营。目前,采用新型eVTOL飞行器进行的客运飞行主要目标仍是适航取证、积累运行数据及经验,距离替代直升机的常态运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4年2月,峰飞公司“盛世龙”eVTOL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抵达珠海九洲港码头,耗时20分钟;6月和9月,沃飞长空公司AE200 eVTOL在成都开展飞行试验;11月,亿航EH216S eVTOL(装配新型电池)在合肥完成飞行试验,单次续航约48分钟;12月,小鹏汇天 “陆地航母”eVTOL在上海陆家嘴进行飞行演示。
02 低空货运
低空中端物流场景的运输距离通常在100至500公里之间,运输节点主要依托现有的通用机场,运营商和服务群体多为物流公司等企业。执飞的机型目前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技术成熟的有人驾驶固定翼通用飞机,二是基于前者改造的无人驾驶版本,三是新型的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我国市场上已探索实施了无人机与民航货运联合运输、立体航空运输等多种创新性的物流运输模式。
2024年,成渝地区开展了“干线运输+支线物流+末端配送”的全链路低空物流配送及新型无人运输机常态化航线的探索。6月,采用大棕熊Kodiak100固定翼飞机运载贵州农产品,从贵阳龙洞堡机场飞抵成都淮州机场,耗时约2.2小时,再经顺丰无人机10分钟再次低空转运至金堂县,整个过程减少物流运输时长减少约8个小时。7月,重庆巫山县用20架无人机和1架无人直升机将农产品运送至巫山机场,再转至波音737-800运往南京,开启了重庆市“邮运通”项目。8月,自贡凤鸣通航机场试飞了腾盾大型双发无人运输机,该无人机虽仍以传统化石燃料为能源,但在无人驾驶、分布式动力和控制等技术上有所创新。
低空末端物流场景的运输距离通常在10公里左右,部分场景可扩展至10至50公里范围内。其运输网络主要依赖形式种类丰富的无人机机场作为节点,服务对象多为直接在线下单的消费者。无人机的选择与环境条件紧密相关:城市环境下主要为多旋翼构型无人机,特殊地形下或运输距离较远时多为复合构型无人机。此类物流场景是新型eVTOL飞行器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也是当前低空经济领域内技术创新最为活跃、运营模式最为新颖且商业化进程最快的场景。在我国,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在该类场景的发展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长三角地区在水域、山区等特殊环境上空建立起了较成熟的无人机末端物流航线。早在2021年,上海峰飞公司就开始探索使用复合构型无人机在上海金山区水上机场与舟山定海区之间运送海鲜、生活物资。截至2024年底,上海和舟山之间已建立8条常态化运营的无人机物流航线,覆盖上海金山区华东无人机基地和龙华机场、舟山嵊泗县和花鸟岛等,形成了我国颇具特色的一片岛礁及近岸无人机末端物流配送场景。
高密度的人口分布以及高度城市化的格局,使得珠三角地区核心城市对无人机末端物流的需求非常高。近两年来,物流、餐饮、零售等行业纷纷在珠三角地区开设了无人机物流配送业务,服务多集中在写字楼、产业园区、城市公园等特定场景。2024年3月,深圳推出“即时响应+无人机运输+上门送达”的即时配送服务。无人机跨城急送已开通航线包括“深圳-珠海”“海口-湛江”“深圳-中山”等,推广体验价为40元,提供跨城跨海服务范围4小时达的城市间高时效配送服务。无人机同城即时送计价规则为“起步价+续重计价+里程计价”,推广体验价为12元,提供同城范围2小时达的同城高时效运输服务。2024年9月,深圳在福田地铁站推出了无人机+无人车+轨道交通的新型空铁联运末端物流。先由无人机将周边快递送至地铁站,经过揽收分拣后由站内无人车送至地铁11号线轨道旁,在地铁运营低峰期时段,利用地铁车厢富余空间将快递直接送至宝安国际机场。总的来说,低空快递物流已具备较高的应用水平,但目前多为示范航线,仍需补贴,尚未实现商业化运营盈利。
低空交通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思考
低空交通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需要政策、技术、场景和生态的多维协同。从当前实践来看,需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01 政策支撑与空域管理改革
低空经济的核心在于“空域资源高效利用”。尽管国家已出台空域分级分类管理政策,但具体实施细则仍需完善。尤其城市区域空域资源存在边界模糊的特性,且建筑物、地形地貌以及电磁环境等空间差异性显著,导致低空交通管理更为复杂。这要求进一步强化空域管理顶层设计,推动低空经济专项立法,明确权责边界与安全标准。面对未来数量庞大的无人机以及 eVTOL 规模化、常态化运行管理需求,必须基于5G通讯、北斗导航等技术,综合考虑低空交通模式、航空器智能化水平及交通流量等因素,提供全面的动态的实时的空中交通服务。同时构建有人机与无人机融合、民航空管与低空交通协同的低空交通系统,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管理,确保低空航空器安全高效运行。此外,还需探索建立高效、安全、统一的数字低空交通管理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02 技术突破与基础设施配套
低空交通的规模化依赖于技术成熟度与基建完善性,近年来,低空交通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如航空器的单机制造成本、电池续航、降噪技术及主动避让能力等方面的改进优化,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各项飞行数据处理能力的强化,无人机物流的技术经济性的提升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既应着力构建融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起降点+充电站+通信网”三位一体的低空交通节点等硬性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也应同步推进通信感知一体化的低空智联网建设、低空新航行系统开发等智慧化基建项目。
03 场景创新与商业模式探索
通过场景创新与商业模式探索推动低空交通向常态化服务转型,是激活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低空交通的发展不应简单复刻传统通用航空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需针对新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智能导航系统等技术特征,构建“技术——场景适配性创新”。例如,设计低空交通微循环网络,通过15分钟航程圈连接交通枢纽与商务区,既利用刚性需求推动技术成熟,又培育商务客群消费习惯。同时,逐步开发“交通+”、“物流+”复合产品,推动低空服务标准化、透明化,扩大服务受众范围,为低空航线网络化、规模化运营提供实践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市场化定价机制,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推动低空经济的繁荣发展。
04 生态协同与风险防控
低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构建多方协同共进的产业生态系统。加强政企合作,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企业主导技术研发与市场运营的主体作用,共同推动低空降级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同时,提升公众对低空交通的认识与接受度,通过广发的科普宣传与试乘体验活动,有效消除公众对低空安全的疑虑,为低空交通的普及推广奠定坚实基础。风险防控方面,应逐步建立完善的低空交通保险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应对技术故障、天气突变等潜在风险,确保低空交通的安全与稳定。
结语
随着政策、技术与市场的共振,低空经济正从“蓝图规划”加速迈向“现实落地”。低空交通的崛起不仅是低空技术革新的缩影,更是城市治理思维与生活方式的跃迁。未来,低空交通或将重塑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从“平面扩张”转向“立体生长”,唯有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变革,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应对风险,才能真正让这片“天空蓝海”成为惠及民生、赋能发展的新沃土。
参考文献:
[1]王翔宇.我国低空经济场景大盘点——2024年低空交通篇,民机战略观察.
[2]樊一江,李卫波.我国低空经济阶段特征及应用场景研究[J].中国物价,2024,(04):98-103.
[3]廖小罕, 徐晨晨, 叶虎平. 低空经济发展与低空路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和挑战.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4, 39(11): 1966-1981.
[4]张晓兰,我国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经济预测分析》第43期.
[5]张洪.eVTOL的性能特征、关键技术与发展瓶颈探究[J].空运商务,2022,(10):55-60.
责编:史健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