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6:34:00
4月3日上午,“薪火相传 官渡非遗文化PBL学习”博雅课程体验活动在官渡区关上实验学校关实校区举行。活动由官渡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官渡区教育体育局、官渡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官渡区关上实验学校、官渡区文化馆主办。
活动现场《核心素养视域下九年一贯制学校官渡非遗文化项目式学习实践研究》课题正式启动,关上实验学校张倩校长携嘉宾为本次活动剪彩并致辞。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学生审美体验与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张倩校长在致词中介绍到:“PBL即项目式学习,是以同学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课堂的局限,让同学们在真实的情景中围绕官渡非遗文化这一主题,通过自主探究、团队协作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深入了解官渡非遗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在心中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成为官渡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在关上实验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教育体系中,能够有效结合学生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文化教育连贯性,将非遗文化融入校本课程就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
· 新闻多一点
博雅课程体验活动于10:30开始,红领巾宣讲员分组在各个展位前为全校师生进行专项讲解。
龙狮舞
龙狮舞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舞蹈,结合了舞蹈、体育、杂技与音乐等多元艺术元素,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观赏性。龙狮舞包括舞龙和舞狮两个部分,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烟盒舞
烟盒,由竹木制作的用来装烟丝的圆盒子。跳舞时将其上下两瓣分别持于双手,并用手指作有规律的弹响,它既是舞蹈的一个部分,又以其悦耳的有强烈节奏的音响作为舞蹈的伴奏。
官渡粑粑
市官渡区地方特产,面食,烘制而成,粑粑内含芝麻、花生、核桃等磨细果仁与白糖混合为馅,松软香甜,十分可口。
糖画
以糖做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
滇剧服饰
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滇剧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到光绪年间,滇剧演出活动在玉溪等地区已十分盛行。滇剧服饰具有花哨、颜色鲜艳、面料轻薄等特点。
汉族剪纸
流传于官渡的民间剪纸,主要是纹样剪纸,用于当地农村妇女、小孩的服饰和生活用品,如鞋花、围腰花、腰带花、帽花、被面花等刺绣纹样,部分用于民俗年节、喜庆嫁娶等活动的实用性装饰。
彩带龙
又称“甩龙”或“健身龙”,是一种融合了传统舞龙元素的新型健身运动。它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通常以红色、黄色等鲜艳的绸布制作,龙头较小,通过一根短绳系住,舞动时只需挥动牵绳即可让彩绸腾空翻飞,呈现出活灵活现的龙的姿态。
官渡金银器制作技艺
官渡金银器制作技艺可追溯到雍正年间,民国初年盛及一时,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官渡街从事金银器制作的主要有西庄李信堂,秀英村的潘姓、熊姓、尹姓人家。
甲马拓印
一种古老的民间版画及雕版印刷技艺,主要用于祈福、祭祀等民俗活动。其历史可追溯至汉晋时期的中原汉族地区,后传入云南,并在当地发展为具有白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昆明髹漆技艺
髹漆工艺在中国已有7500年的历史。1998年4月,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墓地因盗掘被发现,漆器色泽艳丽、体态饱满,成捆成捆长长短短的漆木柄完好如初,证明了漆工艺在云南历史上的辉煌。昆明髹漆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龚栋强通过多年对传统漆工艺的研究,传承并延续了这一古老的工艺。
官渡区民间绘画艺术
官渡区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文化遗产以及地域的特殊性,构成了官渡民间绘画的地域特色。官渡区民间绘画以现实主义的观念和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以官渡区汉族文化为主,吸纳融汇了彝族、白族等多民族文化的遗韵,再现官渡人的生活场景、民俗风情、地域特色、时代特点,体现出官渡人崇尚真、善、美的人文精神面貌。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王宗华 李经国
编辑:冯颜
审核:钟玲
终审:彭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