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护航南极科考归来!4位厦工机械师:南极是我们“世界尽头的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4:11:00    

来源:【厦门日报】

△厦工股份机械师在南极护航科考。

从厦门到南极,距离超万公里。对于国贸控股集团先进制造板块海翼集团旗下厦工股份的机械师来说,南极就像是我们“世界尽头的家”……前不久,在圆满完成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机械保障任务后,肖观清、王荣辉、曾应根和吴智明4位厦工机械师顺利返厦。他们中,有人已8次前往南极。

近日,在厦工初心使命馆,他们接受记者采访,讲述护航南极科考的故事。南极内陆95%被冰雪覆盖,被称为“生命禁区”“白色沙漠”。每一次出征,都冒着未知的巨大危险——在南极,除了有“冻死人”的冷、“吹跑人”的风和“吸不够”的氧,白雪之下还分布着几十厘米到好几米宽不等的冰裂隙……

此次南极考察历时159天,他们完成了南极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及南极内陆考察的车辆运输、设备维护等后勤保障任务,在极地展现出中国产业工人良好的精神风采和职业素养,其中三位机械师获得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颁发的“极地纪念奖”。

△王荣辉(右)在中山站出发基地,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王荣辉:“在南极工作,就是代表国家”

王荣辉也是出征南极的老将。此次他参与的是第41次南极科考泰山站、昆仑站度夏机械保障任务。在过去的12年间,他7次出征南极、总时间达2113天,他还是我国首批在南极考察站完成预备党员转正程序的党员之一。

“我这次主要保障南极内陆考察的车辆维护、维修、保养等,工作量较大。”王荣辉说,从南极中山站出发基地到昆仑站,长路漫漫,冰途崎岖。队员们驾驶5台卡特车,装载将近280吨物资,长途跋涉,一趟行程就15天。“为给科研人员考察多争取时间,我们从早到晚都在赶路。”王荣辉说,早上6点多起床检查车辆,8点准时出发,晚上11点多才能休息,中午就在车上吃,“由于载重大,车速每小时约10公里,有一次我开了10个小时,才走120多公里。”

冰天雪地里,最怕设备出现故障。从南极泰山站往昆仑站行驶途中,一辆载有50多吨重科研设备的车传出异响,停车一看,车轮已经冒烟,车辆靠前左侧固定轮子的螺栓,12个断了7个。

就地扎营,紧急维修。王荣辉凭借多年的经验迅速拿出解决方案——从其他几辆车的车轮各拆一个螺栓安装在这辆车上,保障正常行驶。

断掉的螺栓必须先拆出来,但螺栓已变形,且扭矩较大,“一个人弄半天也弄不下来,我们便两人一组一起拆。”王荣辉回忆说,当时天色渐黑,所处位置海拔有3000多米,到晚上时,温度降到了零下30℃,机械师、科研人员和后勤人员大家全员上阵,经过8个多小时的努力,故障得到解决。王荣辉说:“在南极的恶劣环境下,需要团队合作精神才得以克服重重困难。”

“你看,我们走的这条路,是20年前我们的师父‘南极英雄’盖军衔及老前辈们探索出来的道路。”他指着手机里一张图片说,20年后,自己沿着师父当年的足迹,运输科研设备前往南极最高点。他一直记得师父的叮嘱:在南极工作,就是代表国家,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好每个细节。

△曾应根在南极格罗夫山操作机械吊装科研仪器设备。

曾应根:“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就要全力以赴完成好”

五次前往南极的曾应根,虽说已算“身经百战”,但谈起第41次南极格罗夫度夏机械保障时遇到的一次险情,仍然心有余悸。

在南极,瑰丽景色与艰险环境并存。格罗夫山是南极内陆考察的第一站,这里冰裂隙密集,有着“地狱之门”之称——大多数的冰裂隙被浮雪覆盖,对人员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当时,曾应根开着雪地车向前行驶。突然,他感觉车头往下坠,“不好,有冰裂隙!”千钧一发之际,他镇定操作,油门一加,一下从冰面跨过去了。“我从后视镜看,那个冰裂隙差不多有2米宽,如果迟疑一下就掉冰裂隙里去了……”

今年37岁的曾应根,从一名普通装配工成长为机械专家,曾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工程机械维修工个人优胜一等奖等称号和荣誉。

有一次,曾应根和队友吴智明开着雪地车从格罗夫山去冰下湖。此次任务物资多、距离远,只有两辆雪地车。行驶中,雪地车的液压管爆了,“这就像血管出血了,必须马上更换液压管。”曾应根说,但他们当时携带的液压管零部件型号不同,怎么处理?曾应根急中生智,把旧的液压管管头切掉,再想办法焊接到新的液压管上,液压管安装好后,雪地车性能恢复正常了。

不仅要修机械,还得会“找”机械。在南极,凛冽的“地吹雪”时常光顾,“地吹雪”就像白色的“沙尘暴”,让能见度骤降至不足3米。此次考察快撤营时,“地吹雪”来了,大家一觉醒来,整个车队都被冰雪覆盖了。曾应根和队友们拿着铁锹,小心翼翼地“找车”,“动作不敢太大,怕不小心把设备弄坏。”车辆找到后,便开始铲雪,让其“露出真容”。

从厦门出发时,曾应根把铁观音茶叶装进了行李箱,但到了南极,由于工作忙碌、条件受限,没有太多机会喝茶。待归厦时,茶叶还剩一半。

一次次奔赴南极,曾应根参与并见证了南极考察创下的“第一”。他曾和队友成功登上海拔4093米的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征服人类“不可接近之极”。“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就要全力以赴完成好。”他说。

△肖观清在中山冰雪机场维修雪地车。

肖观清:“我是‘老南极’了”

“我是‘老南极’了。”肖观清说,他与南极的不解之缘始于2011年,当自己完成第41次南极科考中山机场站度夏机械保障任务时,他的个人纪录又刷新了——他8上南极,在南极考察的总时长达2162天。因此,他成为福建省参与南极考察时间最长的机械师。

南极不仅世界上最冷,还是世界上风力最大的地区。对机械师来说,在这样的气候环境下进行室外作业,很容易冻伤。“哪怕全副武装,在户外维修几分钟,手就会冻得没知觉,等回到屋内,半天才能缓过来,那时手指会觉得又麻又疼。”

“吊车、橡皮艇、挖掘机、装载车……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到南极时,当时站上只有七八种设备。”肖观清说,随着国家科考事业的发展,如今远征南极的机械设备已达到20多个品类,而且很多是新款。

给机械“治病”是肖观清的绝活。他面对的机械设备,每一台型号、性能、“国籍”和“病史”都不尽相同,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开始琢磨。

雪地车的前铲突然不能动了——有一次,正在作业中,故障出现了。“车辆出现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漏油这类可以直观发现的问题,一类是需要凭知识、经验判断的问题。”根据维修经验,肖观清判断是逻辑切换阀出现故障。现场没有配件,他便将换向阀拆下来,用砂纸清洗后重新安装。再启动时,前铲就能动了。

一辆“动弹不得”的国外品牌雪地车,在他的巧手下“满血复活”——液压中位卡在一侧,他仅用不到2小时便修好。练成这样的功力,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

“如今在南极也能吃上新鲜蔬菜了。”肖观清说,南极的伙食主要以冷冻菜、脱水蔬菜为主,如今在南极中山站,有一个面积10多平方米的蔬菜温室,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蔬菜。“每个人碗里能放上三五片蔬菜,我们就很满足了。”

每次出征南极,少则半年,多则一年半。与家人聚少离多,肖观清心里常觉亏欠。当记者问:“下一次还去吗?”他的回答很坚定:“只要有需要肯定去!能够代表厦工、代表中国机械师为南极考察尽一份绵薄之力,是自己的荣幸。”

△在南极格罗夫山作业的吴智明,胡子结了冰。

吴智明:“我是一名南极新兵”

极光、冰山、雪地、企鹅……在同事们一次次的讲述中,吴智明对南极这片人迹罕至的冰封大陆充满了向往。

参加南极科考的机械师要有全面的技术、强健的体魄和团队合作的精神。2024年8月,中国第41次南极内陆考察队员开始选拔。正在出差的吴智明,第一时间给妻子发微信:“我想去南极。”“想去你就去,我支持你。”妻子秒回了信息。

很快,40岁的吴智明通过了选拔,乘坐“雪龙”号科考船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参与第41次南极科考格罗夫度夏考察机械保障。“我是一名南极新兵,当穿上极地科考队队服,看着队服上国旗那一刻,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

作为南方人,吴智明从来没有见过雪。抵达南极中山站时,眼前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让他深感震撼,他兴奋地在雪地里堆了一个巨大的爱心,拍照发给家里人,南极的冰晕奇观,也令他无比惊叹。

不过,很快,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给这位新兵来了个“下马威”。

凌晨三点多,吴智明开着雪地车载着科研人员去进行地质勘探。地质勘探相当于给南极做“CT”。科研人员每100米就用地震采集器测量一次,完成当天的任务需好几个小时。此时,车辆出了一点故障,他下车检查。“那时风雪特别大,我的睫毛、胡子都结冰了……”吴智明回忆说,第二天一起床,吴智明一照镜子:整个鼻子都黑了——鼻子被冻伤了,面罩也戴不了。有了经验,他此后在外出作业前,都会先抹上冻疮膏。

这次在南极,吴智明创下了自己人生的“个人纪录”——60多天没洗澡。在南极户外作业时,需要融化雪水来喝,没办法洗澡,只能简单擦一擦。“化雪比较麻烦,如果水没有用完,还得回收。”他说,“为保护南极的环境,一路上所产生的垃圾都得带回到站点回收。

历经159天,在圆满完成南极考察机械保障任务后,吴智明踏上了返程之路。返程路上,他冻伤的鼻子慢慢在恢复。“南极留给我的,不仅是经历过的‘南极鼻’,还有遇到困难时自己的那份勇敢无畏和大家的齐心协力……”吴智明如是说。

(文/厦门日报记者 刘艳 图/受访者 提供)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