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20:10:00
【来源:淄博发布】
在推动学术、艺术、科技发展时,经常会提到“双百”方针,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毋庸置疑,良好的发展氛围是推动时代进步、促进社会文明的阳光雨露。其实,早在2300多年前,在齐都临淄就创办了一个机构,实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个机构叫“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内讲学场景(AI生图)
稷下学宫绝不是一处简单的学舍,它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这正是齐文化开放、包容特质的典型体现。
■ 稷下学宫为什么诞生在齐国?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稷下学宫以其独特地位和卓越贡献,成为中国古代学术与文化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齐国作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大多数时间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这为稷下学宫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齐桓公田午时期,为了巩固统治、招贤纳士、促进学术繁荣,在都城临淄稷门附近设立了这座学宫。这一地理位置的选择,体现了齐国统治者对学术、文化、人才的高度重视。稷门作为齐国都城的重要城门,附近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是设立学宫的理想之地。经过近年的考古发掘,临淄区齐都镇小徐村西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被认定为稷下学宫遗址。这一发现,不仅为稷下学宫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也进一步证实了其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从遗址可以看出,当年这里的建筑群规模宏大、错落有致,符合稷下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等文献记载。
为什么要建稷下学宫?当时齐国统治者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在纷乱的争霸中取得胜利,这需要智谋、需要人才。稷下学宫就是齐国统治者的智库,是专门招揽人才的地方。
战国时期,每个诸侯国都想集中一些智囊人物,不同的是,齐国统治者不仅出资修建了专门机构稷下学宫,对前来稷下的学者,还都按其资历、名声、水平等授予相应的官职称号,给予相应的俸禄和待遇。这种办学形式,使得稷下学宫在战国时期独树一帜,成为当时学术思想交流的重要平台。
稷下学宫不仅是一所高等学府,更是一个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的学术机构。在这里,教者可以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也可自由择师、随处求学。这种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使得稷下学宫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主要园地。
■ 穿越千年的学术精神
稷下学宫的学术精神可以概括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这里汇聚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重要学派,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无论哪一家哪一派的学者,都可以到这里来陈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并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凡是长时间浸润在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中的学者,其学术思想往往会不自觉地吸收其他学者学术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使自己的学术思想呈现出兼收并蓄的特点。
稷下学宫的学者们,围绕王霸之道、义利之辨、天人关系、人性善恶等重大课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和辩论。他们以觉醒的主体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敢为人先的理论勇气,推动了中国先秦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这种学术争鸣不仅促进了各种思想的交锋和融合,也催生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许多经典理论。
稷下学宫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殿堂,也是齐国政治决策的重要智库。齐国君主在这里向学者们咨询问政,讨论国事,制定治国策略和施政方针,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支持稷下学宫的发展,齐国统治者不惜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实行各种优惠政策,以极高的礼遇召集各地人才,为其政治目标服务。
这些来自各地的人才不仅为齐国的富强出谋划策,也将各自诸侯国的文化带到了齐国。稷下学宫成为各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学术思想的繁荣景象。稷下学宫不仅服务于齐国,更是当时中华文化的一大聚集地。可以说,稷下学宫是诸子百家的交汇点,是智慧与智慧碰撞、文化与文化交融的舞台。在这里,各种思想在争辩中得到共鸣,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学术氛围。这种既高度自由又高度精致的和谐状态,不仅推动了学术思想的深入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稷下学宫的学术精神告诉我们,只有在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中,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发展,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进步。
■ 跨越时空的历史交响
稷下学宫历经150余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矗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诸子百家在这里争相辉映,他们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传统。
当我们回望历史,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几乎与稷下学宫同时,在世界的另一端,古希腊柏拉图学园也正迎来辉煌时期。这两所学府如同世界文明史上的双璧,以相似的方式展现了人类早期文明的智慧之光。
稷下学宫的诸子百家更多地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的思想原则引领了社会科学的走向。柏拉图学园的大师们则深入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思想体系直接影响了东西方文明的走向,直到今天仍对我们产生着深刻影响。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的互鉴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多元视角。
近年来,东西方文明互鉴越来越受关注。2022年10月,国家层面的“东西文明互鉴对话”开始举行。此前的2018年9月15日,由山东理工大学、希腊雅典大学、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中希古典文明高峰论坛”在淄博举办。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东西两大古典文明的精彩对话。通过对东西方古典文明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从而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
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这样评价:“经由稷下学宫,中华文化成为一种和而不同的壮阔合力,进入了世界文明史上极少数最优秀的文化之列。”(淄博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伊茂林)
来源:博览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