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0:01:00
晚7时,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居民李建像往常一样走进汉寿县政府大院。“现在政府大院没了围墙,随时都能进来散步、锻炼,非常方便。”李建说。近日,汉寿县38个机关事业单位全部拆除围墙一事引发了社会关注。当地县委、县政府带头拆除围墙,除中小学校外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紧随其后,陆续向公众开放。(3月29日湖南日报)
围墙拆除了,“心墙”打通了。长久以来,高墙深院、门禁森严的政府建筑,无形中传递着距离感、威严感。民众路过时不免心生敬畏,甚至绕道而行。汉寿县机关事业单位拆除围墙的举措,不仅让政府大院与市民广场连成一片,更悄然推倒了横亘在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无形藩篱。这种“拆墙式”开放,让政府建筑褪去神秘色彩,一下子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
一堵围墙的消失,既是政府姿态的转变,也是公共资源分配逻辑的重构。过去,机关大院内的停车场、绿地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单位“私产”,而“拆围透绿”行动将沉淀的公共资源重新激活,与市民共享。汉寿县通过拆除围墙释放出9万多平方米绿地、新增上万个停车位,不仅缓解了“停车难”的城市顽疾,更打破了公共资源的“单位使用”惯性。这种资源再分配不是简单的空间腾挪,而是对“公共”二字的重新诠释:政府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设施,本质上都是民众托付的共有财产,理应以更高效率服务公共利益。
拆墙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开放空间倒逼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转型。有人担忧拆墙会带来安全隐患或管理混乱,但汉寿县的实践证明:通过电子监控、预约系统、错峰管理等技术手段,公共服务与秩序维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而且,没有了围墙之后,民生诉求更容易表达。比如,市民在政府部门院内停车时,可能会顺便询问民生政策。这种日常化的互动,可以促使政府工作人员从“坐等办事”转向“主动服务”,无形中提升了治理的精准度与温度。
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多地政府在尝试拆除围墙。这些探索虽有差异,但共同指向一个趋势:现代政府治理不应困于水泥砖块砌成的围墙,更需打破思想观念的桎梏。某些地方曾以“安全”“管理”为由拒绝开放,实则暴露了将“安全”与“开放”人为对立的思维定式。事实上,无论是拆除政府大院的围墙,还是开放机关食堂、卫生间等设施,非但没有引发混乱,反而让市民感受到政府部门的诚意、温度和自信。
可以说,拆除围墙,本质上是治理和服务理念转型的体现。一堵墙的消失,象征着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回归,也预示着民众从“被管理对象”向“治理参与者”的身份转变。三五孩童在县委大院追逐嬉戏,外地游客把车停在县政府停车场,这些鲜活的场景正在书写新的政民关系图景。
总之,围墙被拆除后,打开的不仅是空间,更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未来。未来的城市更新中,也许不必“一刀切”强求所有机关事业单位拆除围墙,但如何以开放姿态重塑政民关系,是每个地方政府必须思考的命题。
作者 陈广江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