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支教老师陈东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20:33:00    


“志同道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携手共进者不问来自西东”。在自治区“组团式”帮扶工作部署下,一批批教育工作者跨越千里奔赴兴安盟支教。来自包头市九原区沙河一小的副校长陈东艳,正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陈东艳与学生合影


2024年9月,当陈东艳拿着行李站在兴安盟科右前旗大坝沟小学门口时,一群脸蛋红扑扑的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支教老师好!”“欢迎支教老师!”稚嫩的呼喊声此起彼伏,看着眼前的这一幕,陈东艳感受到自己1500多公里的奔波是值得的。


“我是党员,就该去最需要的地方”


在接到前往兴安盟支教的通知后,陈东艳知道,她将面临的是同事、家人的质疑甚至反对,但她毅然决然地服从了组织安排。面对同事的疑问,她微笑着说:“我不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党员,我应该去最需要我的地方。”

临近出发,最大的压力和不舍来自家人。儿子只有8岁,女儿刚上初一,两个孩子的日常起居平时都是陈东艳在照料。“你去支教了,两个孩子怎么办?”面对丈夫的疑问,陈东艳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里的孩子交给你,兴安盟的孩子更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丈夫最终理解并支持,将家庭重担扛在肩头。


陈东艳与学生一起就餐


到达学校后,陈东艳信心满满,踌躇满志。然而支教的第一个夜晚,视频电话里就传来了儿子的哭声:“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陈东艳满脸泪水,但依然用温柔的声音哄着孩子:“妈妈要帮助小弟弟小妹妹们提高学习成绩,很快就回去了。”陈东艳不断安抚着孩子的情绪,电话刚挂断又不断响起,孩子的想念持续在陈东艳支教中的每一个夜晚。但即便如此,在第二天清晨,她依然会整理好情绪,带着微笑走进教室,把对孩子的挂念化作对班上每一个孩子的关爱。


“来支教,就要干最苦最累的活”


在开学初的教师会议上,陈东艳主动请缨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她说:“来支教,就是要干最苦最累的活!”陈东艳不仅要面对每周8节语文课、3节课后辅导、早读晚自习及值周工作的满负荷安排,作为跟班教师,她还要随时承担替课和跟班跑操任务,每天都从早忙到晚。


陈东艳在课外活动中为学生化妆


尽管工作任务繁重,但陈东艳对于每名学生都付出了百分之百的耐心,“你再试试”也成了她常挂在嘴边的话。一个拼音教读几十遍、上百遍,陈东艳依旧不厌其烦地鼓励孩子们再试试。班级有两名特殊儿童,她就手把手地教两个孩子写名字。班里留守儿童较多,她就给孩子们买书皮、梳头发、剪指甲、谈心讲故事……

2024年11月末,陈东艳因为降雪路滑不慎将脚崴伤,左脚肿得像个馒头。但仅休息数日后,她便忍着疼痛重返讲台。她说:“不能因为个人原因影响学生学习,骨头没断,我就能坚持!”此外,由于兴安盟与包头气候、饮食差异较大,陈冬艳支教后开始出现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症状,但她为保证授课效果,坚持不用扩音设备,始终提高嗓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听清。


教育帮扶的“种子教师”


为扎实推进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陈东艳积极与当地教师分享包头市的先进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优化。在示范课展示中,她精心设计的拼音教学课目标明确、环节清晰,课堂活动生动有趣,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设计理念,展现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高超的教学技巧,赢得了在场教师的一致好评。


陈东艳与学生在操场合影


在“新教材背景下的大单元设计”主题讲座中,她结合课堂实例和前沿的教学理论,深入浅出地讲解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为教师们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助力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有效落实。

为推进“十百千”工程落地见效,陈东艳牵头组建语文教师团队,带领五名青年教师共同成长。截至目前,她听课近40节,参与课例研讨20余节,通过研读课标、备课研磨、课堂实践等模块培养,带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支教以来,陈东艳克服了种种困难,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初心,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温暖每一位学生。在她身上,体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她用坚守与担当诠释了教育的真谛,为兴安盟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也成为包头市支教队伍中一面闪亮的旗帜。




文字:潘宏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