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8:13:00
来源:人民日报
数据来源: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天刚蒙蒙亮,河南省清丰县固城镇张庄里村的成片麦田里,一群身着印有“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字样红色马甲的年轻人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俯身在田垄间,手指灵巧地调试着一排排橙色的管道,凝结的露水打湿了裤脚和袖口。
河南农业大学信管学院研究生李清阳,紧盯着手中的平板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墒情等数据。脚边,滴灌管道一条条蜿蜒伸向麦田深处。
“各点位传感器信号正常,土壤平均湿度已低于20%,达到灌溉阈值,准备启动智能轮灌!”准备完毕,李清阳朝着田埂上的一个身影喊道。那正是科技小院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这位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专家,脚蹬一双沾满新泥的胶鞋,稳稳地站在田埂上。叶教授挥了挥手,声音在清冷的空气中格外清晰:“启动!”
话音刚落,指令通过无线信号迅速抵达智能水肥控制中心。顷刻间,汩汩清流混合着精确配比的营养液,顺着滴灌带上细密的孔眼,均匀精准地渗入麦苗根部区域。眼下小麦正处于拔节孕穗的关键期,对水肥的需求“嗷嗷待哺”,“精准滴喂”无疑是雪中送炭。
“看大屏幕!”叶优良指向不远处田边竖立的一个显示屏,上面实时更新着由无人机传回的多光谱影像图。“那片稍微发黄的区域,是AI技术刚识别出的潜在干旱胁迫区。不用我们操心,智能轮灌系统已经优先给它‘开小灶’了。”
几乎同时,头顶传来一阵轻微的嗡嗡声。一架无人机正掠过麦田上方,机翼下的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如同锐利的鹰眼,将万亩麦田的长势、墒情、病虫害隐患转化为一幅幅动态的数字地图。“那是我们的‘空中巡田员’,它不仅能实时拍摄高清影像,还能通过AI分析苗情。”叶优良介绍。
清明前后,乡亲们最怕“卡脖旱”,也怕条锈病、赤霉病冒头。“以前巡这1万亩地,得‘跑断腿’,还得凭经验猜。现在好了,手机上点一点,比咱老农的眼睛还尖!”清丰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建士是个“老把式”,此刻正举着手机,看着屏幕上实时更新的数据和图像,他由衷地赞叹,“哪个犄角旮旯缺水了,哪块地有病虫害苗头了,一清二楚,真是给俺帮了大忙!”
周建士点赞的,正是今年春耕期间,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师生们给张庄里村带来的农业新质生产力。他们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硬核科技”送到了田间地头。
在被命名为“未来农田实验室”的400亩核心示范区基地里,一场更深层次的生产变革正在酝酿。“我们的目标是建成小麦—玉米周年生产智慧农场,实现耕种管收全链条自动化管理。”负责该基地的河南农业大学信管学院副教授汪强,指着远处停放的几台崭新农机介绍,“从耕地整地、播种、施肥、打药到收获、秸秆处理,再到下一季作物的播种,未来都将由这些智能驾驶的‘大家伙’完成。”
“汪老师,我们定制的那台大马力智能驾驶拖拉机昨天刚调试完,激光平地精度能达到厘米级!”基地负责学生、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李美琳兴奋地比划着,“等到6月麦黄,这边北斗导航联合收割机割完麦子,那边智能驾驶的精量播种机就能精准地把玉米种下去,全程无缝对接,想想那场景,就带劲!”
在这“未来农田实验室”里,年轻的“田秀才”们践行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研究生调试着分布在不同地块的传感器,土壤的温湿度、养分含量都尽在掌握;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研究生则穿梭于不同的“小区”,观察记载苗情差异,采集样本带回小院的实验室分析。实验室的工作台上,一边是沾着新鲜泥土的麦苗标本,一边是闪烁着复杂代码的笔记本电脑。
汪强欣慰地看着这群年轻人,“把书本知识和计算机代码‘种’到地里,变成实实在在的产量和效益,这才是我们科技小院的价值。只有真正扎根土地,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这学问才算做到家了。”
据介绍,2012年,由叶优良发起成立的河南首家科技小院落户禹州。如今,24个科技小院已在河南大地扎根,孕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师生们吃住在村,科研在田,将实验室搬到田埂,把课堂设在田垄间。”叶优良说,师生们定期开展“田间门诊”“科技赶集”,用仪器和数据为农民的土地“精准把脉”,开出个性化的“处方”。
为了让科技新动能辐射更广,前不久,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河南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展厅正式开馆。这里不仅集中展示了十余年来科技小院扎根乡村、服务“三农”的累累硕果,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智慧中枢”。
展厅内,同步上线的“科技小院远程协同平台”,整合了专家智库、在线培训、产销对接等功能。远在千里之外的农户,也能通过手机或村里的信息终端,随时“屏对屏”连线专家,获得“定制化”的农技指导。
展厅一角的“科技小院甄选”专区格外引人注目,封丘金银花茶、杞县大蒜、温县铁棍山药……这些带着泥土芬芳和科技印记的农产品,是科技小院助农增收的直观体现,也打通着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何止河南农业大学,何止张庄里村,农业新质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耕耘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崭新图景。(记者 常 钦)
版式设计:汪哲平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1日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