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2:59:00
当地时间3月31日6时20分许,中国救援队和公羊救援队合作在缅甸曼德勒天空公寓成功救出一名孕妇。新华社发
中国援缅甸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首批物资到达。陈晓阳摄/光明图片
【记者连线】
3月31日,当曼德勒的太阳升起时,来自中国的救援队经过彻夜搜救,从这座城市的废墟中救出4名幸存者。
理论上的“黄金72小时”在缅甸灾区的酷热天气中或已大大缩水,但救援队员丝毫没有放松搜救的努力。
搏击“生命陷阱”
当日0时40分左右,经过5个多小时的紧张搜救,中国救援队(以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为主要骨干的一支救援队)在地震重灾区长城饭店成功救出一名女性幸存者。这名幸存者已被困近60小时,获救时生命体征良好,是中国救援队抵达曼德勒后救出的第一名幸存者。缅甸当地救援力量、深圳公益救援队和俄罗斯救援队也参与了本次救援。
曼德勒天空公寓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这座原本高达11层的建筑如今已严重坍塌,混凝土板与钢筋交错,形成了一个个危险的“生命陷阱”。救援队在定位和搜救过程中遇到不少挫折,还要时刻警惕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救援队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整个过程对我们的意志力和体力都是很大的挑战。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
他们的坚持得到了回报。5时37分,中国救援队和公羊救援队(浙江省公羊会公益救援促进会所属救援队)在公寓废墟中合作救出1名被埋超过60小时的5岁女童。仅仅40多分钟后,两支救援队又成功救出一名孕妇。记者了解到,救援期间出现连续余震,房子倾斜得厉害,随时有再次坍塌的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救援队员的决心。他们在外面为这名被困60多个小时的孕妇着急,为她打吊针、连续派人进去送水喝,用专业与爱心守护着两条宝贵的生命。
7时20分许,同一地点再次传来好消息,两支救援队成功救出一名29岁女性幸存者。她被埋超过65小时,获救时生命体征良好。
加上3月30日湖南岳麓蓝天救援队在曼德勒佛学礼堂救出的一名幸存者,截至记者发稿时,来自中国的救援队在曼德勒共救出5名幸存者。
不放弃每一个生命的希望,是所有来自中国的救援队的信条。在震中南部的首都内比都,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正与缅甸当地和泰国救援力量开展联合国际救援。3月31日凌晨,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心中铁二局昆明队救援队员探测到疑似生命迹象,不畏艰险,深入废墟,但多次燃起的希望因仪器不再显示而黯淡。尽管如此,他们仍不放弃任何可能,继续在其他区域展开搜救。
来自云南省疾控中心的救援人员则专注于另一条同样重要的生命线——饮用水安全。在地震灾害后,饮用水污染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威胁灾区民众健康。3月31日上午,云南医疗救援队来到内比都千床医院,对医院饮用水和紧急用水开展全面水质检测,通过检测氯离子浓度,判断是否消毒到位。
救援难度倍增
缅甸气象和水文局3月31日14时47分发布通告说,缅甸28日发生7.7级地震后,已监测到40次余震。仅31日就监测到7次余震,最高震级为3.8级,最低震级为3.0级。这些余震不仅对摇摇欲坠的建筑物造成二次伤害,也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风险。
在突发性灾害救援中,时间是决定生死的关键因素。灾害学专家指出,被困者在地震后前三天的存活率最高,这一时期被救援界称为“黄金72小时”。然而,在缅甸这次强震中,多重因素正在无情压缩这一宝贵的黄金时间窗口。“在理想条件下,‘黄金72小时’给了我们充足的救援时间,但现实情况是,高温、余震和基础设施损毁等因素大大缩短了这一时间窗口,现在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当地气象部门数据显示,灾区气温已逼近40摄氏度。曼德勒连日持续高温,气温常在35摄氏度以上。在这样的酷热环境中,救援人员很快就会耗尽体力,即使轮换作业,效率也大打折扣。救援志愿人员在震后不得不戴上口罩工作,这也增加了他们在酷暑中的不适感。
灾害学专家说:“在这样的高温下,被困者最急需的是水,大多数人被困时根本没有携带足够的水。脱水会让存活时间大幅缩短,这意味着实际的‘黄金时间’只会更短。”
香港红十字会国际及赈灾服务主管程德君表示,当地约七成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倒塌,民众暂时无安全的庇护所,部分民众被迫露宿街头。饮用水及医疗服务都受到严重影响,有部分居民出现腹泻情况,专家担心当地可能爆发流行病。
实皆省实皆市是最接近此次震中的地方。据报道,实皆市区的受损情况触目惊心。约80%的建筑、民宅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很多已经完全坍塌,造成大量民众伤亡。当地居民生活面临严重困难,缺衣少食,缺少干净的饮用水和医疗物资,救援工作也面临巨大挑战。
与缅方共克时艰
缅甸官方宣布3月31日至4月6日为全国哀悼日,全国降半旗对地震遇难者表示哀悼。
自缅甸强震发生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3月31日,一架满载救灾物资的中国包机稳稳降落在仰光国际机场。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地震救灾物资顺利抵达。这批物资主要包括1200顶帐篷、8000条毛毯和4万余个急救包,将为灾区民众提供急需的避难场所和医疗保障。中方还将向缅方提供饮用水、方便食品等急需物资,目前正在抓紧组货,将于近日陆续运抵灾区。
截至目前,中方已派出多支救援队伍驰援缅甸:中国救援队、由中国军队参与组派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云南救援医疗队、香港特区政府救援队,以及来自中国红十字会、湖南、浙江、上海、福建等地的十余支救援力量,近500名救援人员正在灾区昼夜不停地开展生命搜救。在缅甸的中资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也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协助,调集物资、设备和人力参与救援,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助精神。
中国驻缅甸大使马珈在机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地震撕裂了大地,但不能切断中缅胞波情谊,无法动摇我们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理念与信心。”她强调,中方愿视缅方需要,为缅甸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继续提供帮助,同缅方就地震后可能引发的传染病防控以及灾后重建等进行经验交流并对其提供协助。
(本报仰光3月31日电 本报驻仰光记者 陈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