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23:47:00
清晨,薄雾还未散尽,黔西南州安龙县德卧镇坡告村的蔬菜种植基地中已有不少工人们穿梭在田垄间。收割刀划过翠绿菜丛,鲜嫩的菜心连同清晨的露珠一同装筐,随后便被送入货车,准备运往远处分拣中心的冷库之中。
“这些菜心将在24小时内抵达粤港澳大湾区的餐桌。”今年53岁的基地负责人肖堂晚告诉记者,“市场对菜心的保鲜要求很高,保鲜工作没做好,会影响口感,导致我们的菜心卖不上价。”
在1200余亩种植基地里,一股股水流从喷灌设施中飞喷而出,为干渴的土地送上清凉的“饮水”。"传统种植靠天收,现在不一样了。从育种到栽种,从管护到采摘,全是技术活。"肖堂晚指向远处正在进行喷灌的自动设施,"这是我们的'浇水员',都是自动的,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标准统一,效率高,有助于地里的菜心更好生长。"
从过去零星种植到如今标准化基地,坡告村菜心种植模式的蜕变映照着贵州山地农业的突围之路。
“要搞现代农业,靠天吃饭的模式行不通。必须以技术手段提升土地生产力,让我们的优势自然资源转化为优势市场竞争力。”肖堂晚表示,得益于技术进步和当地良好的自然生态,“基地出产的菜心品相好、口感佳,很受顾客欢迎。”
《贵州省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对贵州蔬菜产业的定位是: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以高山高原产地为基本特征,以绿色为底色,以市场为导向,建成全国重要的夏秋蔬菜基地、调补省内和周边省区的冬春蔬菜基地、适度规模的城镇保供蔬菜基地,建设全国以“干净・优质”蔬菜为标志的产业强省。
“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对于如何推进地区农业产业特别是以菜心为代表的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长黄兴文表示,要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菜心产业,逐步建立产销一体化产业链,稳定蔬菜种植面积170万亩、产量292万吨左右。
事实上,从农业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是提升农业效益的关键。近年来,黔西南州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了农业产业链的提质增效。
“从种植到管护,从采摘到运输……蔬菜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决定性的,稍有疏忽,前功尽弃。”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产业链的延伸不仅带来了整个产业价值的提升,也为从业者带来了不少挑战。对此,自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接触蔬菜种植行业,至今已有30余年从业经验的肖堂晚坦言,一个地区的蔬菜产业想要发展得好,“必须重视这个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
依托地区优势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以蔬菜、薏仁米、茶叶等为代表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优势逐步凸显……这些成果背后,是黔西南州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为丰富粤港澳菜篮子产品供给,提升地区蔬菜产业市场竞争力,黔西南州以菜心为突破大力发展蔬菜产业,重点打造“兴义—兴仁—安龙—册亨—望谟”菜心产业带,通过实施基地建设、种子种苗、市场主体、人才培训、技术服务、品牌打造、利益联结等“七大工程”,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了解,在上海市农科院等单位帮助下,黔西南州已率先在贵州省内发布菜心轻简化栽培技术。在优良品种、优质生态、优质市场的加持下,黔西南蔬菜产业保持了“需求旺、市场旺”的发展态势,种植面积逐年扩增、蔬菜品类同步增加,销售市场半径从粤港澳大湾区向北上广区域扩展,市场份额稳步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黔西南州蔬菜种植面积达181.3万亩,其中菜心种植面积3.52万亩,累计产量3.52万吨,累计产值达2.1亿元。
夕阳西下,坡告村的种植基地里不少工人已经在准备收工回家。"每天能有个200左右的收入,再加上这边几乎全年都可以种植,平时我们也就不担心找不到活干了。"今年50岁的摘菜工人朱大敏抬起装满菜心的菜筐缓步走向不远处的货车,夕阳下,她的身影在田地间不断跳动。
“把这最后一筐菜心送过去我就准备回家了。”微风拂过,朱大敏轻松地话语在宽阔的基地中响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林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宋洁 张恒
三审 陈俎宇